近日,据报道,以氢燃料电池为核心产品的国鸿氢能正在开启新一轮融资,投资前估值已达70亿元。今年3月,国鸿氢能宣布完成股份制改革,更名为“广东国鸿氢能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进入IPO准备阶段。
国鸿氢能是广东省佛山市和云浮市共同打造、落户在云浮的产业帮扶项目。在资本流行的氢能企业背后,佛山乃至广东省近年来正在下一盘关于氢能产业的大棋。近日发布的《广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范》提出,广东要建设氢能产业发展高地,多渠道拓展氢能应用市场,聚焦氢能核心技术研发和先进设备制造,加快氢气制储加运、燃料电池电堆、关键零部件和动力系统一体化全产业链培育。
(氢能大咖分享汇-西部氢能发展研讨会将于4月28日线上直播,感兴趣的小伙伴欢迎添加V:wxid_lbt1kiddc49u22)
从引进巴拉德技术到自主创新
早期,国内氢能相关技术专利研发相对缓慢,年度专利申请不足百项;氢能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化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无疑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谈到国鸿氢能的起步,我们不得不提到其引进和消化世界领先燃料电池企业加拿大巴拉德技术的战略。
2013年,国鸿氢能创始人之一马东生开始了第一次氢能创业。他在江苏南通成立了从事氢燃料电池、系统控制设备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碧空氢能。该技术主要依靠加拿大的巴拉德公司。虽然拿到了巴拉德唯一一次的“技术独家授权”,但到手的确实上一代技术,很难实现汽车大功率应用。
然而,就在碧空氢能成立后不久,2014年,佛山帮扶云浮,决定将氢能产业的发展作为双方共同建设的主要方向,让一向看好氢能领域的马东生南下寻找机遇。2015年5月,马东生与佛山汽运共同投资成立广东鸿运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次月,公司与广东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区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广东国鸿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2016年,以政府给予的300辆氢能汽车订单为谈判资本,国鸿氢能引进巴拉德燃料电池电堆生产线技术,投资7亿元在云浮建设世界上最大的氢燃料电池电堆生产线,率先实现国内燃料电池双极板、电堆、燃料电池系统的大规模生产。
国鸿氢能选择的产业化路线又称“高铁模式”,即通过引进掌握别人技术,公司在此基础上迭代开发下一代产品。
在这种模式下,自主创新成为必然趋势。2020年10月,国鸿氢能正式发布了鸿芯G1系列电堆,将当时行业内百台级电堆3000-4000元/kW的价格拉入到“1”字头时代,大大降低了氢燃料电池的应用成本,极大地促进了国内氢能的商业化。
技术的成熟吸引了国有资产、产业资本和VC/PE机构的聚集。近年来,国中资本、润土投资、青岛城投集团、中国中车、卓能投资、源腾投资、红塔创投频频出手。2021年8月,公司获得昇辉科技、招商鼎洪、重庆御隆、水大投资、凯鼎投资等战略投资;直到今年1月,国鸿氢能才获得了北京昌发展的青睐。据统计,国鸿氢能累计融资约20亿元。
佛山广州深圳先后勾画氢能蓝图
宁德时代的发展,专注于锂离子电池的研发和制造,与福建省宁德市密不可分。国鸿氢能的崛起也与当地政府对氢能产业的规划和支持密不可分。
除了与云浮共同建设氢能产业外,2018年,佛山颁布了《佛山市氢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8-2030)》,成为中国第一批发布氢能产业发展规划的城市;2019年,仙湖实验室落户南海区仙湖氢谷。作为佛山市第二个省级实验室,致力于打造氢能领域国内外领先的战略科技创新平台。
以佛山南海丹灶镇为例,引进广顺新能源动力科技公司的引进已成为当地氢能产业发展的起点,从无到有地打造了总投资250多亿元的氢能产业集聚高地,因此被誉为“中国氢谷”。以丹灶镇为起点,氢能产业的火已经燃烧到佛山。一条涵盖富氢材料及制氢设备研制,制氢、加氢,氢燃料电池及系统总成,核心部件及整车生产等在内的氢能产业链正在扎根、成型。
目前,佛山已聚集了100多家氢能企业、科研机构及相关机构,约占广东省总数的三分之一,聚集了国家电投氢能、清能股份、昇辉科技、韵量燃料电池、济平新能源、康明斯恩泽等企业。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来看,已经形成南海区“仙湖氢谷”、高明区“现代氢能电池有轨电车修造基地”、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区三大氢产业基地。
从全省来看,氢能产业链也在空间上加速蔓延。从佛山到周边云浮、广州,甚至深圳、东莞,氢能产业都受到了充分重视。2020年6月,广州审议通过了《广州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0)》,明确将广州建设成为中国南部氢能枢纽,建设氢能全产业链;建设“一核、一枢纽、三基地”产业布局,确保广州市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去年12月,深圳发布了《深圳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深圳氢能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2035年达到2000亿元。
广东建设氢能产业发展高地是4月13日发布的《广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的目标。该计划还提到,要利用低温氢燃料电池产业的先发优势,形成广州-深圳-佛山-环大湾区核心区燃料电池产业集群。同时,建立广州、佛山、东莞、云浮氢能高端设备产业集聚区和惠州、茂名、东莞、湛江氢能储运产业集聚区。
产业资本狂欢背后的发展仍存在隐忧
自2021年以来,国鸿氢能一度传出计划科创板上市的消息。今年3月,国鸿氢能宣布完成股份制改革,更名为“广东国鸿氢能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进入IPO准备阶段。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指出“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按照市场化原则支持氢能创新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合格氢能企业在科创板和创业板上市。”
事实上,对氢能企业上市的鼓励也为VC/PE进入氢能指明了明确的退出渠道,带动了其对氢能的热情,相关企业的估值涨幅超乎想象。据中国氢能联盟预测,2020年至2025年,中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2026年至2035年产值将达到5万亿元。
然而,氢能企业冲击IPO之路并不顺利。2021年8月,重塑股份向上海证券交易所提交的科创板上市申请终止审核,直接失去参加氢能产业链狂欢的资格。业内人士分析,重塑股份影响科创板上市失败的原因包括核心产品OEM、财务数据可比性差、供应商大客户等。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10月,重塑股份与关联方国鸿氢能共同出资设立国鸿重塑。国鸿重塑不仅是重塑股份的前五大客户,也是前五大供应商。国鸿氢能也与重塑股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马东生是重塑股份副总裁MA AUDREY JING NAN的父亲。业务合理性、依赖性、业务可持续性、利益转移等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在国家和地方补贴的多重培育下,国鸿氢能所在氢燃料电池赛道的前景仍不确定。2020年9月以后,我国氢能燃料电池转向“以奖代补”的补贴模式,增加了燃料电池企业享受补贴的不确定性。与以往锂电池产业在补偿浪潮中的发展相比,有分析认为,在产业发展后期,很可能会出现加快清理落后产能、集中在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的趋势。
相关精选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