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风光”之后,氢能行业受到资本的“欢迎”。最近,在优惠政策的不断推动下,氢能的概念不断升温。美锦能源、雪人股份、华昌化工、威孚高科等上市公司发布了与氢能相关的投资或发展规划。与此同时,中石化、国电投等央企也在积极探索布局。
为什么氢能受到青睐?氢能对低碳发展有什么作用?如何加快氢能融入大众生活?
产业发展有望加快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氢能政策的逐步明确,氢能的地位逐渐提高,资本、央企和民营企业纷纷争夺氢能轨道,整个行业的发展有望加快。
“中国氢能产业发展的特点是自下而上,民营企业率先进入,然后大型央企纷纷跟进。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在国家层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部长、研究员景春梅表示,央企和上市公司布局氢能,充分发挥资金和技术优势,将对氢能产业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加快核心技术突破、应用场景拓宽和绿氢规模化制取。
“氢能之所以能吸引很多企业和资本布局,是因为氢能作为二次能源,具有零碳排放、清洁无污染的优势,可以促进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深度脱碳,促进能源转型,由此被寄予厚望。”景春梅说。
国电投氢能公司首席技术官柴茂荣表示,中国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110亿吨,占世界的30%。然而,中国的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8%,也就是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倍。因此,大力发展氢能对减碳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发展氢能产业可以扩大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景春梅表示,氢能产业链对经济有很强的驱动力。例如,它横跨能源、材料、设备制造、汽车制造等领域,不仅可以带动传统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催生新的产业链,扩大整个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
此外,资本追逐的背后是数万亿元规模的潜在市场空间。行业预计到2050年,中国对氢气的需求将接近6000万吨,氢能占中国终端能源系统的10%以上,产业链年产值将达到12万亿元。
产业链整体成本偏高
氢能行业未来前途光明,但道路注定非常曲折。景春梅表示,对于氢能行业本身来说,中国掌握了氢能产业链的主要生产技术和技术,也有了基本完善的产业链,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明显差距,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在氢燃料电池领域,一些核心关键技术,如膜电极、双极板、空气压缩机、氢循环泵、质子交换膜等,关键材料尚未完全国产化和自主化,影响了氢能行业的壮大和商业化发展。
同时,整个氢能产业链整体成本高,应用推广范围有限。景春梅表示,由于氢能行业的核心关键技术不能完全独立可控,商业模式尚未形成,整个氢能产业链成本高。从终端用车的角度来看,比如3.5吨氢燃料电池物流车的制造成本在80万元左右,比柴油车贵很多;在一些地方,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的价格超过100万元,比电动车和天然气车贵得多。从氢气价格来看,一公斤氢气70-80元。如果要和汽柴油形成平价,只有氢气终端价格降到35-40元,才能和汽柴油竞争。
柴茂荣认为,目前氢能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产业链尚未打通,导致用氢成本高。
“其实制氢成本在10元一公斤左右,按汽油换算,一元一升汽油。因为水比油便宜很多,中间环节净化需要20元,运输需要20元,加氢站需要20元,加60元肯定比汽油贵。”柴茂荣特别指出:“每个人都必须明确,氢不贵,因为它来自水,但中间过程太贵了。”
政策叠加资本打通产业链
面对氢能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上述问题,如何“破”,从而不断拓展氢能的应用场景,加快融入大众生活?业内人士表示,需要政策支持,叠加市场资本引导,逐步开放氢能产业链,从需求和技术供给方形成有效循环。
景春梅表示,从宏观政策的角度来看,要坚持问题导向,鼓励技术创新,鼓励氢能的示范应用,不断提高氢能行业的竞争力。同时,建立氢能基础设施投资运营和氢能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支持和监管体系,规范和指导加氢站和制氢厂的审批流程。
同时,要加快示范应用的扩展。景春梅说:“目前,人们可能对氢能了解不够,甚至有一些顾虑。只有氢能示范应用后,大家才能理解并接受。比如燃料电池车中的公交车和物流车技术门槛比较低,在推广应用方面更有优势,可能成为燃料电池车的突破口。”
“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归根结底是先进的制造技术。企业要从事科研和产品开发。”柴茂荣表示,国家电投正在实现材料级自主化的开发,催化剂、质子膜、碳纸、膜电极、双极板、电堆仿真设计、系统等所有核心材料和技术目前已实现自主化,并建立自己的生产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站在产业链的顶端,把握整个行业的先进性,实现氢能的推广和应用。”
此外,柴茂荣表示,未来不能放弃两条绿氢路线,一条是通过光伏或风电制氢,然后储存氢气来储能;另一条路线是通过生物发酵制备乙醇,然后通过乙醇、甲醇或氨重组制备氢气。
往期精选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