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氢密度70.8kg/m³,大约是20MPa氢气的5倍,是35MPa氢气的3倍,是70MPa氢气的1.8倍。
与高压氢气相比,液氢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密度大,可实现大规模储存和运输,储运方便、运输成本更低,液氢储重比高使得相同重量氢储箱的车辆行驶里程更长,液氢工作压力低更安全等。
(1)液氢易于实现大规模储存。与70MPa高压储氢单个储罐一般不超过5m³,相比液氢的储存压力低,使得单个罐的容积可以做到非常大,占地面积小,这非常适合大规模的储能应用,同时将液氢以能源对外供应。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液氢储罐是位于美国肯尼迪航天发射场的液氢球罐,容积3800m³;美国正在建设4700m³液氢球罐,挪威规划建设单个容积50000m³的液氢储罐,如下图所示。
(2)液氢易于实现大规模运输,使得储运更便利,实现规模化运输的经济效益。
据估算,一辆40m³液氢罐车的运氢能力约等于8辆20MPa管束车的能力,考虑到实际使用时管束车剩余5MPa压力不太好利用,一辆40m³液氢罐车的实际运氢能力约等于10辆20MPa管束车的能力。
再计算车辆购置费用和运输油耗、过路费用以及车辆安全性提高(交通事故率降低)等,液氢运输成本将远低于高压氢气成本的1/10,经济运输距离可达1000km以上。
此外20MPa管束车卸车时间数小时,甚至等待1~2天,而液氢罐车装卸时间短,一般0.5~1小时,大大提高了转运效率,这对于降低氢气使用的成本都具有重要意义。
(3)液氢储运的储重比可超过10%,比高压氢储运(一般不超过5%)高。
因此在物流车、重卡及客车等长期规律运行且需要供氢量大的商用氢燃料电池车上,更适合采用车载液氢供氢系统,相对于高压储存可携带更多的氢,续驶里程可达1000km以上,在初期示范阶段,可大大减少对沿途加氢站数量的需求。
(4)液氢工作压力低,使用更安全。
液氢技术路线在整个产业链环节中压力等级较低,一般不超过1MPa,相对来说安全性更高。
在德国、日本,液氢加氢站可直接建在居民区,更适合商业推广应用。
目前我国液氢储罐最大容积为300m³,为圆柱形卧式储罐,位于海南文昌。与美国3800m³液氢球罐相比,差距较大。
2021年,科技部氢能专项资助了400m³液氢球罐的研制。液氢球罐是未来我国氢大规模储存的关键设备,从设计、工艺、制造等各个环节对国内企业都是挑战,需要加大科研力量和投入集智攻关。
在液氢完全民用化的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因为液氢规模大,价格低,为客户供应氢气,除了管道输送之外,以液氢运输方式供应占据主导地位。
而在我国,目前以高压氢气供氢为主,成本高,效率低,液氢供氢现在无法审批上路,主要原因在于国内目前尚没有取得压力容器使用许可的移动式液氢容器。
从国内企业的制造能力和水平来说,制造出一个合格的移动式液氢容器不成问题,重要的是制定出监管部门认可的移动式液氢容器行业标准,并依据标准制造容器,经压力容器监管部门监督下的型式试验合格后,取得压力容器使用许可证。
液氢运输可采用液氢罐箱和液氢槽车两种方式,液氢罐箱因为可陆海空联运,还需取得船级社等相关认证;而液氢槽车因为液氢容器和运输车固定在一起,还需取得工信部的车辆检验,进入公示目录,才能销售,获得交通部门的车辆牌照,才可以由危化品运输公司运营车辆来运输液氢。
最初,压力容器行业专家认为液氢罐箱不涉及到工信部、交通部门等审批监管,手续相对简单,能够优先上路,但是需要经过船级社等认证,认证程序也比较复杂。而液氢槽车不需要经过船级社等认证,工信部和交通部、安监、物流等监管部门已经认识到液氢运输对于氢能发展的重要性,正在推动相关企业和部门进行液氢槽车研制,以及相关审批流程的沟通协调。
期望国内相关部门和企业同心协力,尽快解决液氢的上路运输问题,为我国氢能的大规模储运扫清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