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目前“绿氢”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市场可能会倒向低成本的“灰氢”,不利于“双碳”工作的推进。应用场景过于单一,限制了行业的突破。关键是要找到差异化的应用场景,有序推进氢能的多元化应用。此外,重复投资的风险也值得警惕。
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首次明确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稳步推进氢能多元化示范应用。到2025年,燃料电池车辆约5万辆。受利好政策影响,A股氢能板块走强。
据统计,北京、上海、山东、湖北等30多个省市发布了氢能规划和政策,明确了氢能产业的发展目标、路线图或时间表。从一段时间的发展实践来看,氢能投资的高热情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从长远来看,氢能产业的发展应警惕“氢源不绿”、场景单一、重复投资三大趋势。
“氢源不绿”是首要问题。就氢能本身而言,它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能源,对于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氢能是一种二次能源,它需要消耗煤炭、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和其他一次能源。氢能的清洁度取决于制取方法。2020年,我国62%的“氢源”为煤制氢,19%为天然气制氢,可再生能源制氢仅占1%。氢源急需“绿化”。大规模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将导致氢需求快速增长。面对目前“绿氢”成本高的情况,市场可能倒向低成本“灰氢”,不利于双碳工作的推进。
氢能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必须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化制氢体系,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严格控制化石能源制氢。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在世界上排名第一,在“绿氢”供应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高成本是大规模推广可再生能源制氢的主要问题。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推广和技术进步,预计制氢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在中短期内,我们可以鼓励具备风、光、水等清洁能源优势和成本优势的地区,优先发展制氢产业。此外,专门用于制氢的高温核反应堆可以在不排放任何二氧化碳的情况下生产大量的氢。氢能市场形成一定规模后,可采用大规模、低成本的核反应堆制氢。
过于单一的应用场景也限制了该行业的突破。在目前发布氢能产业政策的省市中,几乎所有的发展都集中在氢燃料电池汽车及其产业链上,氢能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很少被提及。单一的应用场景不仅限制了氢能发挥比较优势、确立市场地位,而且让一些真正脱碳困难的领域进展缓慢。事实上,氢能在乘用车领域的替代优势并不明显。目前,高昂的制氢、运输成本、滞后加氢站、运输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使氢能汽车在与纯电动汽车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氢能突破的关键是找到差异化的应用场景,有序地促进氢能的多样化应用。在交通领域,氢燃料电池具有不受温度影响、续航里程长、补充燃料速度快等优点。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的发展可以作为整个氢燃料电池行业的突破口,并在寒冷和低温地区率先推广。氢能在化工、冶炼等难以脱碳的工业领域也具有绝对优势。在“双碳”目标下,“绿氢”为化工、冶金等行业的绿色化、高端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科技创新、示范引领,逐步扩大氢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场景,为我国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重复投资的风险也值得警惕。目前,我国氢能产业核心技术尚未取得突破,关键材料依赖进口,短期内不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发展的条件。然而,在氢能产业的发展热潮下,一些地方政府头脑发热,忽视地方实际和产业规律,跟随氢能项目的趋势,将导致氢能产业的低水平重复和资源浪费,影响我国氢能产业的健康发展。
为此,要积极发挥政府规划指导和政策激励作用,推动地方政府根据自身基本条件合理布局氢能产业,严禁以氢能项目建设为名,实现产业健康有序、集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