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稿 投稿
氢能行业人才紧缺正在弥补
作者:官方 来源:中国能源报 所属栏目:行业知识 发布时间:2022-03-09 14:15
[ 导读 ]根据教育部最近发布的文件,“氢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正式列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据悉,近年来,氢能产业迎来了发展,产业技术...

会议推荐:零碳世界、氢启未来:2022中国(西部)氢能产业大会

根据教育部最近发布的文件,“氢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正式列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该专业属于工学、能源动力类,修业年限为四年。华北电力大学已增设了该专业。

据悉,近年来,氢能产业迎来了发展,产业技术水平和规模不断取得突破。同时,氢能产业也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问题。受访者认为,“氢能科学与工程”正式成为本科专业是一个重大利好。下一步要注重提高产业人才质量和产学研融合建设。

复合型人才稀缺

根据了解,以前只有部分高校研究生、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氢能相关技术,加上不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同,导致氢能行业整体人才紧缺。

2019年,“氢能技术应用”专业曾入选《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成为专科专业。目前发现,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佛山氢能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等设立了氢能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可从事氢能系统运行、检测维护、检验分析、电池装配与维护、安全监管等工作。

“专科院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氢能行业对专业技术工人的需求,但氢能产品的升级和技术迭代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四川博能燃气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彭雪峰表示,目前优质氢能人才稀缺,氢能专业已成为本科院校的专业之一,对产业发展非常有利。

骥翀氢能董事长付宇认为,现阶段氢能和燃料电池行业正在经历从功能样机到高可靠性、大规模生产商业化的转变,需要更多的产品工程师。对于氢能产品工程师来说,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系统的产品开发思维。应该从本科开始投入更多的资金和资源进行培训,并努力将氢能列入研究生专业目录。

培训模式可持续

氢能相关本科专业的增加也将进一步保障产业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可持续性。

付宇坦言,一般来说,燃料电池产品的开发周期通常需要3到5年。“十三五”后,随着氢能产业的兴起,人员流动性越来越大。很多人员还没有参与一个完整的产品开发流程,就去了另一家公司,特别难以持续系统地培养人才。

“这个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目前,中国的存量人才只有几十人,主要集中在中科院大化所进行理论学习,并在燃料电池及氢源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进行产业化开发。‘氢能科学与工程’将为该行业带来更多高质量的工程师,有利于该行业的健康发展。”付宇说。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说:“为了保障氢能人才培养质量,氢能专业设置要立足氢能产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加强制氢、储氢、加氢等产业链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培训和系统化的基础理论研究;在培训路径上,要与产业发展做好衔接,以技术为导向,重点推进氢能技术研发的实践设计和活动教学,加强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在招生规模上,要考虑氢能技术领域门槛高的现实,逐步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规模。”

加强校企合作

受访者指出,目前氢能行业就业需求较大,行业急需专业、多元化、前瞻性思维的人才,实施校企联合,实现产学研顺利对接尤为关键。

孙传旺建议,学生可以考虑通过校企项目签约、校企联合培养等方式,接受基础理论知识,参与企业技术产品的开发或应用。

“由于整个行业的存量工程人才较少,如果高校设立了相关专业,那么符合要求的师资力量可能会更少。”在这方面,付宇建议高校可以考虑将一些行业资源引入学科专业,包括邀请有经验的行业人士在高校兼职,或者高校在设计学科内容的过程中听取行业的意见和建议。

孙传旺对此表示赞同:“学科发展要加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高校要积极推进与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资源优势互补,为氢能人才教育培训搭建良好的载体和培养基地。”

付宇表示,高素质的氢能人才,一方面需要有强大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也需要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因此,在校企联合培训模式下,企业可以提供大量的实习机会,不仅有利于学生从纯学术思维到工程师思维,而且为企业培训人才,实现“订单式人才”模式的培养。

往期精选回顾:

韩国知事:氢能列车可通过朝鲜驶往俄罗斯

中国氢能联盟提出的《低碳氢、清洁氢与可再生能源氢的标准与评价》正式发布实施

2022年,北京将实施京津冀示范城市群实施方案,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发展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氢启未来网:xxx(署名)”,除与氢启未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 违者必究。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 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详情请点击下方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