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会议倒计时10天!2020高工氢电产业峰会(上海)将于7月14-15日在上海虹桥西郊庄园丽笙大酒店皇家宴会厅盛大举办。明天氢能董事长王朝云将发表“国产电堆自动化产线提质降本”的主题演讲。有意现场听取详情,可扫文末海报二维码报名参会。
氢能,今年首次被写入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一时间,燃料电池产业风潮四起。
风口正盛之下,有人主张大干快上,有人却以绝对的清醒与冷静,以一种企业家精神俯视整个产业并发出由衷的建议:
“氢能行业经历了‘谈氢色变’到‘闻氢则喜’的转变、冷在闹市无人问,热在各地有人请的冷热差别转变。面对环境变化,企业要认清形势、认清自己。”
换言之,他认为,从事氢能产业必须摆正位置,理清思路,踏实做事。
这个“他”,不是别人,是行业老将、安徽明天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明天氢能”)创始人、总经理王朝云。
明天氢能创始人、总经理王朝云
重大突破
近来,面对从工程样机到产品中试到示范应用三大环节的各种问题,王朝云携团队已获得几大方面的重要突破:
批量生产的电堆与系统的匹配问题,例如系统功率损耗大幅度降低;电堆生产的一致性问题,例如极板合格率从60%提高至93%;示范用车首次故障里程短的问题等三大类问题,示范用车运行正常、乘客满意。
但是,王朝云并未就此放松神经。他认为,氢燃料电池行业真正意义的市场尚未形成,氢能基础建设才刚刚开始,政策环境存在不确定性,全行业要实现成熟的产业链、完善的基础设施,还有一段路要走。
“在燃料电池领域,我们只是在较大范围内取得了一点点成绩。”王朝云谦虚而审慎。
事实上,他一直都绝对清醒地知道自己选择的行业及所面临的处境,包括他在2017年8月成立明天氢能;并在同一年以迅雷之势连续完成安徽首座商业运营加氢站开工建设,及产业园一期工程的开工建设。彼时,国内氢燃料电池产业更是混沌未开,研究成果基本都还躺在院校、研究机构实验室里。
但也正是这种选择和历练,让这位企业创始人眼光异常深邃并清醒。
大热背后
明天氢能摸索发展的三年,正是见证产业从萌芽期进入当下发展期的三年。随着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近期、中期、远期氢能产业政策,国内氢能政策环境在日渐趋暖,政策的导向性逐渐明显,整个氢能产业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机遇面前,很多企业自认为找到新风口,大干快上燃料电池项目。王朝云却提醒,企业要防止个别企业套用产业政策进行牟利和投机,要遵循产业发展客观规律,练好基本功,减少浮躁作风,以从客户需求到客户满意为出发点,研发性能卓越、可靠耐久的产品。
与此同时,他认为,当前整个氢能产业从现在的状况到产业化、市场化迈进,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断循环往前推进的过程,“企业要遵循这个规律,要本着科研+工匠精神进行精益研发、精益管理和精益制造,科学运用管理工具,实现产品品质的改善和提升。”
秉着这种务实与精益发展,据悉,明天氢能在燃料电池关键技术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现已申请专利73项。目前,明天氢能已完成万套级燃料电池全自动化生产线建设,建成安徽第一个加氢站。
“我国与国际范围内氢能产业代表性国家的技术先进性差异不大,但是产业化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商业化推广力度有限,关键原材料、零部件产业化水平不足,部分依赖进口,犹如高楼大厦建立在柔软的沙滩上,基础不够扎实。”王朝云的思路是,在自主研发的路径上聚沙成石、点滴积累、夯实基础的工作。
明天氢能的规划是,2022年实现10万套级电堆级系统生产能力,核心零部件工厂全面投产;2028年形成30万套级电堆级系统生产能力,完成产业链布局。
明天氢能工厂
事缓则圆
我国在燃料电池领域获得了政策的支持,市场也取得了相应突破,比如,几大原材料国产化已指日可待;电堆组建已取得了重要突破;大功率高效率电堆已有消息;燃料电池系统已获得了小规模示范验证;设备企业也已有替代进口的倾向……但是仍存在不少挑战。
一是国家政策限定的支持范围若处理不当,会打击一批不在政策支持范围的优秀企业;
二是资本的角逐会推动投机和浮夸现象;
三是部分企业急于求成,会给整个产业造成“一粒老鼠屎败坏一锅粥”的局面。
相对于资本角逐下有的企业以投机的方式实现快速获利,王朝云选择的是一条长期努力、默默耕耘的路径。
据悉,其麾下团队核心技术骨干来自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同济大学等科研院校。管理团队由汽车行业职业团对组成。公司目前拥有的研究员、教授、博导、高工50余名,硕博士学位的人才占比65%。
他在坚持一种“教授+工匠”的路线,不受外界干扰,持续地、默默无闻地推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全行业已经形成推动燃料电池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浪潮,但是,不要着急,不要着急,过犹不及,事缓则圆。”王朝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