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在荣昌区安富镇一栋三层楼的工厂里,100多名工人正在加紧婴儿车布套、毛绒玩具等产品的生产。
这个车间是四川隆昌好贝思婴童用品有限公司在重庆设立的卫星工厂。“订单满了,生产线太忙了,希望‘卫星工厂’能帮助解决燃眉之急。”公司负责人说。
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和现代产业体系是关键,加强产业合作是重中之重。近两年来,川渝达成多项产业合作协议,共同抓好产业合作一链,促进优质发展,特别是氢能汽车和产业链供应链互补。
强强联合
围绕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共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加个微信,改天再来学习。”上月14日,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第四次会议在四川宜宾举行。永川区委书记张智奎参观了位于宜宾三江新区东部产业园区的宁德时代动力电池项目后,对宜宾市长方存好这样说。
在张志奎看来,宜宾不仅是永川的友好城市,也是永川产业升级的好合作伙伴——在永川的许多重点产业中,汽车、摩托车和零部件被列为第一支柱。宜宾打算建设世界上最大的动力电池基地,无疑是永川理想的合作伙伴。
自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以来,川渝围绕产业合作达成了一揽子合作协议,围绕双方共同优势产业强强联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例如,去年5月召开的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第三次会议审议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是四川和重庆最有可能影响世界级产业集群的两个产业领域。
随后,建立了川渝汽车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和电子信息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实现了两地产业链供应链的无缝对接。去年前三季度,川渝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超过1.7万亿元,汽车产值超过5000亿元,跑出了产业发展的加速。
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第四次会议上审议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建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实施方案》,使川渝又一万亿产业集群即将出台。同时,本次会议审议的《共建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建设特色鲜明、体系完善的成渝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为全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的新高地。
“川渝达成的一揽子合作协议,是两地产业协调发展的润滑剂和新动能。”市经信委主任蓝庆华表示,通过在汽车、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三大重点产业和工业互联网建设方面的努力,将促进川渝在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方面的合作,更好地实现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加速融合。
瞄准氢能
上下游200多家企业和科研院所聚焦氢能,形成全产业链布局。
上月31日,民生集团司机王勇驾驶庆铃氢燃料电池货车来到九龙坡区半山环道中石化综合能源站。几分钟后,氢气满了,他开车去成都。“氢燃料加注的便利性类似于燃料,驾驶体验类似于纯电动汽车。”王勇说。
不久前,庆铃汽车公司与民生集团签订了合同。前者将陆续向后者交付50辆氢燃料电池卡车,进行成渝之间的物流示范运营。此举背后,是川渝两地围绕氢能汽车产业绘制的施工图——双方共建成渝氢走廊,包括建设一条贯穿成渝两市和中间城市群的氢能快速运输线路。
为了顺利启动氢燃料汽车应用示范项目,四川和重庆已经做好了长期准备。重庆方面,庆铃汽车公司于2017年参与了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的开发。目前,它正在与德国博世公司合作,在重庆建设世界上第一个博世氢燃料研发中心,以及国家级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和氢能源商用车生产基地。
就四川而言,去年7月,东方氢能产业园在成都郫都区建成;同年11月,以氢能为核心的综合智慧园区在德阳启动。
目前,川渝已形成氢能全产业链布局,上下游200多家企业和科研机构聚集氢气制、储、运、加、用,其中不乏行业和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接下来,川渝计划两年内分批在成渝氢走廊投入400辆氢燃料物流车辆,2025年前投资约1000辆氢燃料物流车辆,配套建设加氢站。同时,在潼南、长寿、凉山、攀枝花等地建立氢气供应基地,形成以川渝为基础的氢能燃料电池产业发展高地,辐射西部。
事实上,氢燃料汽车产业只是川渝汽车产业合作的内容之一。除成渝氢走廊、成渝电走廊、智慧高速走廊等项目外,两地汽车产业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来,国内外汽车工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得川渝汽车企业成为利益依存、守望相助的产业共同体。
例如,受疫情防控影响,四川建安工业、华川电装等汽车零部件企业主要为重庆多家汽车企业提供配套设施,在生产交付和资金方面遇到诸多困难。为此,长安、小康、隆鑫等重庆汽车企业与两地政府部门合作,协调解决了上述四川配套企业的物流调度、产品准入等问题。
去年年底,成渝双方还设定了汽车产业协调发展的新目标——两市经信部门签署了《共建世界级先进汽车产业集群战略合作协议》,将以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为重点,在规划协调和技术突破方面开展合作,共同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发展集群,到2025年,两地汽车产量将达到300万辆,产值将达到6000亿元。
分工协同
供应采购环节相辅相成,一批川渝企业实现了高效分工,共同发展。
“加强产业联动,完善合作机制,促进区域发展……”去年10月发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对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出了要求。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建设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川渝以产业发展为重点,特别是推进产业合作和补链。近两年来,川渝企业积极行动,广泛开展互收互供。
在九龙坡区西彭工业园区,重庆戴卡捷力轮毂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戴卡捷力)车间,多条自动化生产线正在加紧生产。经过熔化、铸造和热处理,一批抛光的轮毂依次下线。
在戴卡捷力,每年约有1000万轮毂下线,运往全国多家汽车公司,尤其是最近的四川汽车公司。
“我们的产品基本覆盖四川所有汽车公司,占四川轮毂市场份额的近30%。”戴卡捷力负责人曾平表示,川渝汽车公司仍是公司的主要目标市场,其中四川市场是深度培育的重点。
供应采购环节相互补充,让一批川渝企业实现高效分工,共同发展。
与戴卡捷力向四川输出产品不同,位于璧山的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青山工业)向四川企业采购零部件,形成产品输入。
青山工业负责人马雄表示,公司专注于汽车传动系统的研发,其供应链系统的配套供应主要集中在川渝。在生产自动变速器所需的300多个部件中,70%来自川渝。
“我们从四川购买的零部件包括变速器箱体、差速器壳体等,随着两地合作越来越密切,近两年采购量增长特别快。”马雄表示,就在过去的2021年,许多四川企业加入了青山工业供应链体系。
目前,四川和重庆仍有许多企业在产业配套设施、人才合作等领域开展合作。例如,在当地领先企业中,长安汽车在四川和重庆有270多家供应商和99家经销商,其中四川有62家经销商;小康集团在四川有37家配套企业,2021年采购总额超过10亿元。
川渝工业园区的合作与互动也在有序进行。去年5月,第一批20个川渝产业合作示范园区获得了德阳、江津等20个川渝市的许可,该地区的工业园区名列前茅。这些园区以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消费品等重点产业集群为重点,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交通位置等条件,根据功能共建、产业配套、资源开发等多种方式,形成多个产业合作示范项目。
往期精选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