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稿 投稿
“氢经济时代”拉开帷幕,请“氢”装上阵
作者:官方 来源:互联网 所属栏目:实时热点 发布时间:2020-12-25 10:21
[ 导读 ]没有人是独立存在的一座孤岛,我们都嵌入在社会之中。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融入市场海洋、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内在需求。拥抱企...

  没有人是独立存在的一座孤岛,我们都嵌入在社会之中。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融入市场海洋、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内在需求。拥抱企业责任不再是单纯的慈善,而是与社会融合、互相促进的契机。


  iNED CSR 部门以传播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为目标,聚焦环境保护、性别平等、人类居住三项议题,通过与国际国内权威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分享 CSR 领域前沿理念和研究成果,尝试用新经济手段解读、解决社会热点问题。


  世界翘首以盼的北京冬奥会距离开幕已不到500天,为了践行“绿色办奥”的理念,北京冬奥将全面应用氢燃料电池车作为赛事期间人员出行服务保障用车,这也昭示着相关产业将迎来新爆点。


  氢能,这种对目前来说还略显小众的新能源,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中心。


  01


  氢能——新能源革命的主角


  面对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等压力,发展清洁能源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共识。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作出中国“碳达峰”与“碳中和”承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与担当。新能源相关产业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将迸发出更大的市场活力,建议企业提前布局自身碳减排路径,减少环保成本,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


  氢能作为一种高能量密度、清洁高效、可循环利用的零碳能源,在解决能源危机、气候变暖及环境污染等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有“21世纪终极能源”之称。氢能开发与利用是世界新一轮能源技术变革的重要方向,是能源系统实现脱碳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兼顾经济利益与社会环保责任的良机。


  根据中国氢能联盟发布的《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氢能生产国和消费国。政策扶持与技术进步成为驱动氢能产业发展的双引擎。


  02


  氢能发展的政策与技术驱动力

  我国当前氢能产业链已初具雏形,但大规模商业化的应用依然受经济性及实用性制约。因此,产业发展初期的政策扶持显得尤为重要。2019年,氢能源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将氢能纳入中国能源体系之中,今年我国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任务中提出要制定国家氢能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已有12个省区市、35个地市开展了氢能规划,培育或引进龙头企业,给予政策利好和优惠。其中,成都市也发布了《关于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目前,我国已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华中、西北、西南、东北7个氢能产业集群,燃料电池商用车产销和商业示范应用的规模位居国际前列。


  氢能产业链分为制氢、储运、加氢站、氢燃料电池应用等多个环节。氢能发展离不开全产业链技术创新和突破,目前依托如国家电投等大型能源企业成立国家级联合研发和推广应用平台,有效整合了社会资源,推动全社会相关领域科研力量的广泛参与,聚焦核心技术,加快突破难关,同时也为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提供成熟的产业依托和试用平台,健全产业标准体系。持续的技术进步也将反哺解决各环节核心技术的成本制约,进一步提升商业化竞争力。


  随着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快速下降,直接利用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成为关注焦点。从技术突破和经济成本角度,各环节都将分阶段发展满足商业化需求。


  未来,依然需要从基础科研投入、财政补贴、扶持重点企业以及标准规范、开展示范项目等方面,不断支持氢能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政策支持-规模扩大-成本降低-投资聚集的良性循环。



  氢能在未来能源技术中的应用


  03


  未来前景与挑战


  政策利好下,各地方政府纷纷发布相关产业规划,资本大量进入,氢能产业迎来一轮投资热潮,中国氢能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燃料电池技术发展和成本下降,氢能在交通领域已经率先取得应用突破。


  在第三届进博会上,现代汽车官方就公布了其布局中国市场、发力氢能源的一系列举措。现代汽车已经宣布与中国长三角和京津冀的氢能示范区合作伙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构筑氢能源产业生态系统,推动中国市场氢能应用的长远发展。丰田汽车也同样在快马加鞭,大力推动氢燃料电池车在中国的销售,抢占市场先机。


  然而要实现氢能源的应用和普及,让企业能真正通过这种清洁能源实现绿色盈利,仍有不少现实问题和挑战亟待解决。


  首先是公众认知的问题。面对氢燃料,许多人的第一个问题是:“安全吗?”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将氢气作为危化品进行管理,应用领域局限在化学品,公众认知度低、管理知识欠缺。目前正在草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里面已经把氢能作为能源管理而非危化品处理,这也是业内共同的诉求。


  再者,“创新”是氢能是否能承载未来能源转型的关键。能源企业还要考虑如何通过技术突破实现氢能高质量发展,如在完全实现电解水制“绿氢”之前,要更多考虑怎么样有效利用工业副产氢,使生产和排放环节更加绿色环保,这要求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


  此外,氢能发展需走国际合作之路。欧盟成员国、德国与澳大利亚、日本与澳大利亚之间已就氢供应链的未来发展等方面开始谋求相互合作。除了政府之间的合作,企业也应积极寻求全球伙伴,加强技术交流,优化资源配置。


  最后,中国市场上氢能应用场景仍待完善,潜力并未被完全挖掘,目前主要集聚在第二产业、交通领域,未来氢能在服务业以及社会生活中还有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氢经济”循环


  在新经济的语境下,企业社会责任不再是单纯的公益与付出,而更多地是利用新经济手段使企业经济发展与履行社会责任相辅相成。“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将有力倒逼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带动绿色产业强势增长。


  在今年10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金进入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在未来的10~20年,如何提前布局、加大环保履责,迎接新能源转型的浪潮,将是众多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氢启未来网:xxx(署名)”,除与氢启未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 违者必究。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 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详情请点击下方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