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稿 投稿
遏制全球变暖,发展氢能刻不容缓!
作者:官方 来源:互联网 所属栏目:实时热点 发布时间:2021-07-12 16:59
[ 导读 ]据中新网报,7月8日,极端酷暑的热浪正在加拿大西部和太平洋北部肆虐,最新科学分析显示,人为因素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影响...

据中新网报,7月8日,极端酷暑的热浪正在加拿大西部和太平洋北部肆虐,最新科学分析显示,人为因素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影响因素。荷兰气候研究人员莎拉·基尤总结道:“尽管今年的情况非常罕见,但在过去这样极端的天气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随着全球变暖的持续,我们将在未来看到更强烈、更频繁的热浪。”。

根据美国中文网报道,一项持续20年的研究显示,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愈演愈烈,全球每年有9.4%的死亡可归因于极端低温和高温,换句话来说,每年有500万人死于气候变化,该研究发现,亚洲有260万人死于与温度有关的疾病,非洲有120万人,欧洲有83.5万人。在过去的20年里,美国有17.3万人死于异常温度,并且高温死亡人数还在呈上升趋势,除此之外,全球气温还在以每十年0.26摄氏度的速度上升。

一旦全球平均气温再上升1.4华氏度(0.8摄氏度),这种千年一遇的极端酷暑可能会每5到10年发生一次。一名研究作者估计,如果碳排放量按目前的速度发展,这1.4度的变化或在半个世纪左右就能实现。

遏制全球变暖,发展氢能刻不容缓!

(图片来源:看看新闻Knews)

世界氢能委员会认为,发展氢能对实现能源转型、减少碳排放、遏制全球变暖至关重要。据预测,2040年氢能将占世界终端能源消费的18%,2050年全球20%的二氧化碳减排要靠氢能来完成。

国际氢能协会副主席毛宗强教授认为,氢能符合“3E+S”的新能源安全观,即经济(Economy)、环境(Environment)、能源(Energy)和社会安全(Safety)。

氢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的元素,构成了宇宙分子的75%。不仅如此,与其他能源相比,氢能可以做到从生产到排放所有环节都零污染、零碳排放,氢燃料电池发电使用就是对水的一个循环利用,不但可以实现稳定性其发热值还是其他生物燃料、化石燃料、化工染料中最高的,也是汽油发热值的3倍之多,可谓是当之无愧的高效清洁能源。在未来,氢能源的发展会成为可再生能源最好的替代品。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对于氢能产业的发展不断给予重视。在2001年我国启动了为期五年的氢能“973”项目来解决储氢、放氢、催化剂化学剪裁等方面的问题。后续设立“863”项目、“十五”到“十三五”重大项目来助推国家氢能产业的加速发展。

遏制全球变暖,发展氢能刻不容缓!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产氢大国,对于氢气的有着极大的供应能力。中国氢气的氢气来源中弃电制氢和副产制氢是一大特色。统计显示,目前国际制氢年产量6300万吨左右,而我国在2015年氢气产量超过2200万吨,占世界氢产量6500万吨的34%;2016年,我国单纯依靠甲醇、焦炭、氯碱、合成氨装置的理论副产氢气总计1332亿立方米,弃水、弃风、弃光、弃电、折合氢气384亿立方米,工业装置副产氢气和弃电制氢合计1716亿立方米,即1532万吨。

碳排放指标主要从碳排放全球占、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年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年增长率四方面进行分析。中国碳排放总量在2005年后连续十五年居于世界首位,目前碳排放形势依然严峻,中国作为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在不断加快国家发展进程的同时,碳排放总量也在不断加大,在全球的比重也是呈上升趋势。

据资料显示,我国在2019年的碳排放总量是第二位美国的1.98倍,高达98.26亿吨。中国碳排放量持续攀升,减碳责任重大。

遏制全球变暖,发展氢能刻不容缓!

(图片来源:中国前瞻院)

1999年中国碳排放总量的世界占比为14.24%,2009年已超过25%,2019年中国碳排放量比重达到28.76%,2015年到2019年五年平均占比达到28.08%。

中国在氢能行业的发展刻不容缓,不仅是国家对氢能产业的政策出台持续加码,据中国前瞻院数据统计,在2020-2021年5月期间中国出台了21条与氢能发展相关的政策;各地方政府积极响应,相继出台了相关产业政策支持氢能源以及燃料电池汽车发展。

清洁氢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如果能加快其发展进程,就能在减少碳排放方面作出重大贡献,也能早日达到碳达峰实现碳中和目标,从某些方面来看,氢能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结果。


资料参考:

《最新研究:全球变暖造成今夏北美极端酷暑》——看看新闻Knews

《每年致500万人死亡!研究称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影响》——中国新闻网

《预见2021:《2021年中国氢能源产业全景图谱》》——前瞻产业研究院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氢启未来网:xxx(署名)”,除与氢启未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 违者必究。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 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详情请点击下方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