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上风电、太阳能、地热产业(新一代可再生能源)
(1)海上风电
发展目标:到2030年安装10吉瓦海上风电机组,到2040年达到30-45吉瓦,同时在2030-2035年间将海上风电成本削减至8-9日元/千瓦时。到2040年风电设备零部件的国产化率提升到60%。
重点任务:推进风电产业人才培养,完善产业监管制度;强化国际合作,推进新型浮动式海上风电技术研发,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打造完善的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本土产业链,减少对外国零部件的进口依赖。
(2)太阳能
发展目标:到2030年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降至14日元/千瓦时。为扩大固定式太阳能发电的普及,2030年家用太阳能电池安装成本需控制在7万日元/千瓦时(包含建设工程费)。
重点任务:研究钙钛矿等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材料,开发下一代太阳能电池技术;基于太阳能的分布式能源利用优化;扩大太阳能电池在住宅、建筑等领域的市场化应用;通过合理利用荒废耕地,大力强化农业太阳能发电的引进政策。
(3)地热
发展目标:到2030年实施调查井的钻井试验,并对开发的钻井技术和外立面材料等构件进行验证。到2040年验证包括涡轮等地面设备的整个发电系统。到2050年在世界上率先开展下一代地热发电技术示范。
重点任务:开展超高温、高压环境下的钻孔套管材料和涡轮等材料抗腐蚀技术研究;提供风险担保资金,以促进开发地热资源调查钻井技术;促进地热能多元化利用,结合本地资源进行可持续开发。
2、氢能、氨燃料产业
(1)氢能
发展目标:到2030年将氢能年度供应量增加到300万吨,其中清洁氢(由化石燃料+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碳循环或可再生能源等方式生产的氢)供应量力争超过德国2030年可再生氢供应目标(约42万吨/年)水平,到2050年氢能供应量达到2000万吨/年。力争在发电和交通运输等领域将氢能成本降低到30日元/立方米,到2050年降至20日元/立方米。
重点任务:发展氢燃料电池动力汽车、船舶和飞机;开展氢燃气轮机发电技术示范;推进氢还原炼铁工艺技术开发;研发废弃塑料制氢技术;研发新型高性能低成本燃料电池技术;开展长距离远洋氢气运输示范,参与制定氢气输运技术国际标准;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开发电解制氢的大型电解槽;开展高温热解制氢技术研发和示范。
(2)氨燃料
发展目标:混合氨燃料应用方面,2021-2024年期间在火力发电厂中完成20%掺混氨燃料的示范验证;到2050年在火力发电厂实现使用含有50%氨的混合燃料。氨燃料生产方面,到2030年推进配套设备的制造,构建稳定的氨燃料供应链体系;到2050年提高在发电领域的氨混烧率和开发燃烧纯氨技术,并应用于船舶和工业领域。到2030年实现氨燃料年产量300万吨,到2050年达到3000万吨。重点任务:开展掺混氨燃料/纯氨燃料的发电技术实证研究;围绕掺混氨燃料发电技术,开发东南亚市场,到2030年计划吸引5000亿日元投资;建造氨燃料大型存储罐和输运港口;与氨生产国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构建稳定的供应链,增强氨的供给能力和安全,到2050年实现1亿吨的年度供应能力。
3、新一代热能产业
发展目标:到2030年向所有供热基础设施中掺混1%的合成甲烷,结合其他方式实现5%的气体燃料脱碳;2050年将掺混90%合成甲烷的气体燃料通入供热设施,结合其他方式实现供热气体燃料的完全脱碳。此外,到2030年用于船舶动力的天然气燃料逐步用合成甲烷替代;到2050年实现年度合成甲烷2500万吨,且合成甲烷价格与当前的液化天然气价格(40-50日元/立方米)相当。
重点任务:推进掺混甲烷等气体实现气体燃料脱碳化的海外供应链建设;在过渡时期推进向天然气燃料转化,在2021年制定包括天然气在内的各个领域路线图;致力于构建区域直接氢能供应网络;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区域能源综合控制;提供设备维护等综合服务和脱碳解决方案;推进氢能直接利用,以及碳捕集与利用等技术的应用;加强大型天然气运营商、业界团体和行政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推进热能供应的脱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