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开市前被暂停交易。经过三周的推迟,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开市,开市仪式将同时在北京、上海、武汉举行,随后将进行第一批交易。
在“3060”双碳背景下,全国碳市场的开放意味着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碳排放权交易作为一种市场化的减排工具,加快了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和社会普及进程。
氢能是深度减排的重要途径。从长远来看,国家碳市场的建立必然对氢能产业的发展路径选择、技术发展方向和市场规模评价产生重要影响,需要企业重视。
一、碳交易体系对氢能产业的影响
目前,我国碳交易对氢能影响机制的分析主要集中在配额制度(总量控制)上。本文的分析主要从碳交易管理所涉及的行业和碳交易价格两个方面探讨了对氢能产业可能产生的影响。
1、纳入碳交易行业类型的影响
发电行业率先纳入国家碳排放配额管理,共有发电企业和自备电厂2225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40亿吨/年。这些企业将成为国家碳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其他机构和个人暂时不能参与国家碳市场。其中90%以上是首次参与碳市场。在此之前,186家发电企业参与了区域碳市场试点。
目前,我国碳市场还没有设定总量控制目标,只是设定了相对总量目标,即根据发电企业的发电能力,按照一定的基准值,计算出每个企业的配额数;把所有企业的配额加起来,就是全国的总配额。也就是说,发电量越多,总配额就越多。
电力行业被纳入碳市场。当火力发电厂的发电量超过配额时,需要为多余的二氧化碳排放买单,或者支持CCS/CCUs设备减排,或者改革发电技术以减少发电过程中的碳排放。
清洁能源生产商或CCS/CCUs服务商将从中受益,甚至可能促进特定地区(如IGFC、富氢地区燃料电池发电)燃料电池发电市场的发展,或促进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进一步推动氢气市场(如煤气化、天然气裂解等)的发展。这无疑有利于氢能产业的发展。
碳交易市场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替代发电行业以外的非电化石能源,如工业热源、化工原料、还原剂等,如钢焦等。在这些领域,电力很难发挥替代作用,而氢气是最有希望的替代方式之一,因此所谓的“氢电之争”将不再出现。
据测算,电解铝、水泥、钢铁、化工、造纸、石化、航空等七大高耗能行业将全部纳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总量预计在80亿吨/年至100亿吨/年之间,这给了氢能市场广阔的想象空间。不过,从碳市场的范围来看,未来更多的行业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和规模进入碳市场尚不清楚。
2、碳交易价格的影响
通过市场碳交易价格进行资源配置,将直接影响CCUs技术在重点碳排放行业的应用速度和化石燃料的替代速度。
以电力行业为例,发电企业希望初始碳价能尽可能低。国家能源集团的火电装机容量约占全国火电装机容量的六分之一。国家能源集团碳管理部部长肖建平说,根据初步测算,第一个执行期的配额情况略有盈余,“希望全国碳市场初始碳价不高于30元/吨”。
对于氢能产业而言,碳交易价格将直接影响制氢生产方式和替代过程。以蓝氢为例。初步估算,当碳价达到45美元/吨时,从天然气中生产蓝氢可以抵消CCUs应用成本的增加。因此,碳价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蓝氢和绿氢的发展和竞争,以及氢市场规模的预期。
碳交易试点地区线上线下交易均价及比率统计(截至2021年1月数据统计)
实践中,我国试点碳市场的碳配额交易价格差别很大,从10元到60元/吨不等,平均价格在20元/吨左右。业内人士预测全国碳市场的价格并不容易。有人认为,全国碳市场初始交易价格约为30-50元/吨,略高于试点地区平均水平。
从欧盟的经验来看,碳市场一开始很难完美运作,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碳价格的最终走势与政策、技术、市场等诸多因素有关,在实践中仍需不断调整(欧盟碳市场自2005年开始运行,并多次修订)。对我国建立碳市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未来碳价的发展趋势可以参照汽车的“双积分”发展。汽车新能源整体交易价格由300-500元/分钟提高到2500-3000元/分钟,相应价格将直接转入汽车销售价格。以一汽大众为例,其油耗负积分118万分,新能源负积分13.9万分,合计131.9万分。如果按照3000元/分钟计算,一汽大众需要支付39.57亿元积分购买费,而2020年每辆车的平均成本将增加2000元,达到208万辆,新能源整合和排放政策分别从成本和技术上极大地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随着排放政策和技术的发展,碳价格可能会上升。因此,碳价在短期内对蓝氢和绿氢获得经济优势的帮助有限,但在长期内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二、国内地方政府和企业抢占先机
碳市场尚未启动,对氢能产业的实际影响并不明显,但各地区、各企业已开始在氢能发展规划中未雨绸缪,抓住碳氢化合物交易平台的机遇。
对于地方政府,在《北京市氢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中,北京市提出建设碳交易中心氢产业交易平台,建立相对完善的清洁氢认证、碳排放核算办法体系,碳交易机制等创新体系,构建能源互联网交易平台,服务绿色氢能产业发展。
在企业方面,佛山飞驰科技、中国船级社和氢山科技签署了氢燃料减排方法学开发及应用和近零碳绿色工厂创建项目协议,共同推进“中国首个氢燃料碳减排核算方法体系”的出台,包括氢燃料汽车减排方法体系的制定、飞驰科技碳减排项目的制定和审批,飞驰科技股实施《中国氢燃料碳减排核算方法》,配合飞驰科技碳减排项目的单项认证和飞驰科技近零碳工厂的建立,而“组局”涉足碳减排认证和交易领域。
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启动,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氢能产业是工业、交通运输、钢铁等行业深度减排的重要起点,将逐步加入国家碳交易体系。氢能是深度减排的重要途径。从长远来看,全国碳市场的建立,必然影响蓝氢、绿氢产业的发展逻辑,助力有轨电车燃料汽车产业的发展。认为未来氢能与碳市场交易体系的互联互通,有可能首先采用价格管制,即碳税,或者首先采用总量配额工具。可以肯定的是,在“3060”碳中和目标下,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恐怕就是中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