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参考:
《我们为什么选择绿氢?》——张松氢能团队
《每年致500万人死亡!研究称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影响》——中国新闻网
氢能源在近年来以“21世纪最值关注的能源之一”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当中,公众对此的声音也是各不相同,那么氢能源到底是骗局一场还是大势所趋呢?
当我们谈到能源转型时,大多数人认为他们的投资选择仅限于传统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氢能是一种可持续的清洁能源,并且能高效的转化为其他形式所需要的能量,被认为是最具应用前景的能源之一。但是氢并不是自然存在,而是需要从化合物中进行提取。制取氢气的时候根据碳排放量的不同主要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三种。
在2020-2030年被誉为制氢的早期启蒙阶段——灰氢,碳基能源提取,可近似理解为工业副产制氢,但是因单个装置规模难以实现较为经济的碳捕捉、利用与封存,根据化石燃料种类的不同,每生产1kg的氢,就会导致5.5-10kg不等的二氧化碳产生;2025-2035年被称为中期过渡阶段——蓝氢,以化石燃料制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使用碳捕捉、封存等技术降低碳排放;人们对于氢能源的最终目标为绿氢,绿氢是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通过电解水方式获取的氢气,这种制氢方法可以达到碳排放净零,是人们对氢能源利用的理想状态。
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根据美国中文网报道,一项持续20年的研究显示,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愈演愈烈,全球每年有9.4%的死亡可归因于极端低温和高温,换句话来说,每年有500万人死于气候变化,该研究发现,亚洲有260万人死于与温度有关的疾病,非洲有120万人,欧洲有83.5万人。在过去的20年里,美国有17.3万人死于异常温度,并且高温死亡人数还在呈上升趋势,除此之外,全球气温还在以每十年0.26摄氏度的速度上升。全球都在致力于应对气候危机,2020年11月175个国家签订的《巴黎协定》正式生效,其中包括尽快实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进而实现全球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目标。
人类活动当中,化石燃料的燃烧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灰氢的生产以化石燃料制氢为主,普遍应用于化工行业,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不符合减碳目标。反之制取绿氢使用可再生能源,且从最终的燃烧产物只有水,更适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现状,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绿氢是大势所趋了。
不可质疑的是,绿氢在发展过程中自身也存在较大的障碍。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中国氢能联盟发布《绿氢政策制定指南》指出:绿氢的生产成本较灰氢更高,可达灰氢价格的两到三倍,其成本的降低有赖于技术的进步。而在其制取的过程中,还会有30%-35%的能量损失,转化为其他载体的过程中也会造成13%-25%的能量损失,耗损率大。
绿氢依然具有氢气的特性,其储存较为困难。目前氢能源有高压气体储氢、低温液氢储存、固态存储、有机液氢储存四种方式,其中物理储氢具有成本低、氢气易放电、气体浓度高的优点,但其储氢条件苛刻、安全性差,对储罐材料要求高。化学储氢是通过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来实现储氢的。虽然它是安全的,但很难释放氢,获得高纯度的氢。水合物储氢具有易脱氢、成本低、能耗低的特点,但其储氢密度低。
在运氢方面,尽管面临着难题,但是中国结合自己的发展情况制定了《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提出了未来氢能运输环节的发展路径:在氢能市场渗入前期,氢的运输将以长管拖车、低温液氢、管道运输方式因地制宜、协同发展;国内氢能发展中期(2030年)计划氢的运输将以高压、液态氢罐和管道输运相结合,针对不同细分市场和区域同步发展;国内氢能发展远期(2050年)计划氢气管网将密布城市、乡村,成为主要运输方式。对氢能运输方面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
不管怎么说,从更加长远的角度来看,毋庸置疑的是发展绿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这到底是一场骗局还是大势所趋还需要时间来进行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