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现代汽车集团“HTWO广州”动工,国内首家大型氢燃料电池系统专用工厂,正式落地广东。
这不是个例,而是广东在新能源车领域的最新动作。
粤评君梳理发现,从动力电池项目接连落地到智能驾驶测试道路范围不断拓展,不经意间,广东在这一领域的功力已经日渐深厚。
去年以来,动力电池方面,比亚迪推出搭载刀片电池新车型,宁德时代筹划在肇庆建设锂电池生产基地;智能驾驶方面,广州入选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南沙计划全域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更有不愿透露名字的老牌世界巨头将为广东引入最新一代全自动驾驶技术……
千里之外,特斯拉凭借上海浦东的超级工厂,一时风头无二,成为全球市值最高车企。
如果特斯拉是汽车产业的最强“鲶鱼”,那么,被他搅动的广东汽车产业正在奋起直追。
粤港澳大湾区,能否在与长三角的激烈竞合中,成为世界级的新能源车发展高地?这不是单个企业的对决,而是长三角与大湾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硬核竞争,舞台是全世界的汽车市场和产业网络。
锂与氢:电池就是造车大省的新动力?
中国首家大型氢燃料电池系统专用工厂将为广东带来什么?
这是一个包含氢燃料电池堆工厂、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工厂、研发中心和创新中心在内的综合型基地,预计2022年下半年正式竣工。
整个项目预计到2030年总投资将达到85亿元人民币,规划年产6500套氢燃料电池系统,并将视中国市场和政策需求适时扩大生产供应能力。
现代汽车集团将全球首个海外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和销售基地落子广东,看中的是这里的发展潜力。
就在去年11月,《广东省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快培育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持续增强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其中提到,在广州、佛山、云浮、茂名等地培育形成错位竞争的氢燃料电池产业集群,着力培育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
方案仅仅出台两个多月,现代汽车集团项目就正式落地。从1月15日签订合作协议到开始破土动工,更是仅仅用了一个半月时间。
粤评君注意到,现代汽车在氢燃料电池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旗下氢燃料电池车NEXO全球销量突破1万辆,是全球销量最高的氢燃料电池车型。
除了全球氢能巨头抢先布局广东,广东今年还迎来全国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商——宁德时代。
2月初落户肇庆的宁德时代动力及储能电池项目(一期),首期将投资120亿元,在肇庆市建设国际一流、世界领先的锂电池生产基地。
宁德时代和现代汽车集团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动力电池技术路线,但相同的是,在粤投资项目均为核心零部件,将带动形成新能源全产业链的万亿级产业集群。
宁德时代和现代汽车集团的加入,将更有利于广东建立安全可控的关键零部件配套体系,为未来5年粤港澳大湾区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也将为产业高速发展奠定基础。
“十四五”开局,现代汽车集团、宁德时代便接连大手笔在粤投资,再一次凸显了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集群效应。造车大省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布局多点开花,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版图上已经步入了“快车道”。
人与AI:无人驾驶的春天正开往广东?
氢燃料和锂能,为新能源汽车带来新动力,广东在智能驾驶领域也在“小步快跑”。
3月1日,自动驾驶企业小马智行宣布,其首批从标准化产线下线的自动驾驶汽车,已获得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牌照,其基于重型卡车研发的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也已经在南沙以“路测”的方式跑了起来。
业界普遍认为,对汽车领域的创业公司来说,量产下线比成功融资更具里程碑意义。
3月1日当天,广州还宣布为自动驾驶“开路”,首次在中心城区主干道(海珠区)开放11公里的测试道路。这意味着自动驾驶企业可以在更广泛、复杂的道路环境中开展测试工作。
从车到路的突破进展,构成了广州自动驾驶快速发展的两大基石。
从产业上看,汽车大市广州有着全国领先的全产业链生态布局。在此基础上高速发展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预计2021年产值将达6000亿元,已成为广州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现代产业体系的“招牌”。
从政策上看,广州囊括了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多个“全国第一”,包括首个批准5G远程驾驶测试的城市、发放载客测试牌照、批量开展Robotaxi技术验证等,数量在全国遥遥领先,逐步迈向发展自动驾驶的“特区”。
政策加持下,企业快马加鞭。
仅2020年,广州共有5家自动驾驶企业的71辆自动驾驶汽车在穗开展自动驾驶测试,累计测试里程近70万公里,载客服务人数超6万人次,全国第一,零主动安全事故,已基本具备了示范运营的条件。
从车到路的突破背后,是自动驾驶与“城市大脑”的融合,这正是自动驾驶发展最需要突破的关键。
融合了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多项核心技术的自动驾驶汽车,并不仅仅是出行工具,它还是智慧交通、智慧出行的重要一环。
通过政策的推动和持续不断路测条件的开放,广州所在的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成为自动驾驶发展的突破点。
中与外:白热化竞争中谁能笑到最后?
车轮上的欧美,自行车上的中国,曾形成工业化不同进程的鲜明比照。
要感谢一代代汽车从业者的努力,这一幕已成历史。中国作为全球主要的汽车消费市场和生产基地,地位举足轻重。
如今,围绕车轮背后动力和操纵方式的进化,一场新的竞跑正在全球开展:新能源+智能化,成为人类出行的新方向。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0-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及典型案例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新能源汽车报告》)将国内新能源车分为三类:以特斯拉为代表的豪华品质型、以比亚迪为代表的经济实用型、以小鹏汽车为代表的年轻创新型。
这大体符合当前三家企业的市场定位,但绝非一成不变:
特斯拉推出Model Y率先打响价格战;比亚迪全新logo彰显改变企业形象的强烈冲动;小鹏汽车则正在肇庆谋划扩建总装生产线,建成后将年产10万辆新能源乘用车。
与此同时,新的玩家也在不断加入,3月2日,由百度和吉利组建的集度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传闻已久的“百度造车”靴子落地;一直宣布“不造车”的华为在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研发上动作不断……
企业合纵连横,市场形势瞬息万变,但从区域竞争的角度看,则相对稳定: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正在成为这场新兴产业竞争的两极,这不仅体现在代表性车企的分布上,也体现在配套企业和新基建上。
《新能源汽车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7月,广东的公共类充电桩保有量全国领先,上海、江苏紧随其后,北京位列第四位。此外,动力电池等配套企业也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和珠三角。
如果说传统企业产业中,零部件、整车研发生产及营销服务企业组成“链式关系”到了新能源汽车的阶段,则逐步演变成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多领域多主体参与的“网状生态”。
在此背景下,超大市场规模和超强产业集聚的重要性也将得到进一步凸显。
广东作为传统的汽车制造大省,没有特斯拉这样炙手可热的外企项目,曾让人担心错过又一产业风口,但回头来看,也为更多本土企业的发展提供空间。
伴随着新能源车购置补贴的退坡,2025年实现新车销售占比两成目标的接近,都让这一领域的竞争更加白热化。
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谁能在新能源汽车上胜出一筹?
粤评君认为,结果尚未可知,但“市场”一定要赢:在公平竞争环境下,谁的产品最能在可接受价格范围满足人们对安全、无忧、愉悦出行想象,就一定可以笑到最后。
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让特斯拉这条巨大“鲶鱼”发挥最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