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稿 投稿
氢能助推“双碳”目标
作者:官方 来源:化学通讯-朱万锋 所属栏目:频道 发布时间:2021-06-25 15:12
[ 导读 ]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指出,中国将努力实现2030之前的二氧化碳排放碳达峰,即2060之前的碳中和。“碳达峰”意味着...

双碳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指出,中国将努力实现2030之前的二氧化碳排放碳达峰,即2060之前的碳中和。“碳达峰”意味着二氧化碳在某一点达到峰值,不再增加,然后逐渐回落。“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了抵消自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实现双碳目标有两种途径,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增加碳汇。固碳主要来自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碳捕获与封存(CCS)、碳捕获、封存与利用(CCUs)等人工除碳技术,这就要求我们完善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补偿机制,提高固碳能力和质量。在二氧化碳排放方面,中国主要以能源碳排放为主。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显示,碳基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84.7%。显然,在减排方面,我们需要节能降耗,降低能源消费总量,进而减少能源系统的碳排放;调整能源结构,减少化石能源消费,提高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能等非化石能源的比重。也就是说,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应该走绿色低碳之路。氢能将在这条道路上发挥重要作用。

氢能助推“双碳”目标

氢能系统有助于实现碳目标的双重化

氢能的优点:氢能是氢(H)在物理化学变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清洁能源:氢气燃烧的产物仅为水,不会产生有毒气体或粉尘颗粒等对环境有害的污染物。用氢气代替化石燃料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效应。它来源广泛,生产方便:产品水还可以电解制氢,作为分布式能源供能。热值高:除核燃料外,在化石燃料和化学燃料中,氢的热值最高,容易燃烧。此外,氢可以转化成各种能源。

氢能将在我国碳中和路径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图2所示,氢能产业链、制氢环节:氢能的利用可以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高效消费;氢能储运:氢能可在不同行业和地区间重新分配;作为能量缓冲载体,提高能量系统的韧性;氢能应用环节: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减少工业能源使用领域的碳排放。氢能将清洁能源结构与电气化联系起来。它利用水、风、光等可再生能源产生的剩余电力生产氢气。也就是说,剩余的电力储存在氢气中。当有需求缺口时,采用燃料电池发电来满足电力供应的需求,或将产生的氢气用于工业和国内生产,以避免弃风,水电废弃光电造成的能源浪费,可以最大限度地跨地区、跨季节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碳排放。然而,氢能储运的关键技术是制约氢能经济性的瓶颈技术。氢具有很强的扩散能力,易燃易爆。氢和金属的结合容易导致氢脆和难以储存。因此,妥善解决氢能储运问题是氢能安全高效利用的必要前提,也是降低整个氢能产业链成本的关键环节。

氢能助推“双碳”目标

氢能应用的核心——燃料电池

目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是燃料电池的主要研究领域。这里只讨论SOFC。如图3a所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组由连接器和多个单体电池组成。SOFC单电池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阴极、阳极和氧离子导电电解质。在阴极,O2(来自空气)被还原,产生的O2-离子通过电解液被输送到阳极,在那里它们与氢或碳氢燃料反应生成热量、H2O和(碳氢燃料)CO2,并将电子e-释放到外部电路以进行工作。

如图3B所示,多个SOFC单电池(10× 10 cm2)通过连接器串联,连接器在单个电池之间提供电接触和气体通道。由此产生的“栈”被安排在串联和并联配置,以提供所需的电压和功率输出。不同规格的电堆可用于便携式发电或分布式发电以及交通、民用和军用的大规模发电,以避免或减少碳基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碳排放。而SOFC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改善阴极氧还原的orr反应动力学,降低极化损耗,将反应温度降低到500~800℃℃ 在中低温地区。

氢能助推“双碳”目标

氢能应用,家用热电联产装置

如下图2所示,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产装置利用燃料电池中氢能产生的余热进行回收,从而实现热电联产,进一步实现电力资源的更大利用,大大减少了电力资源的浪费,降低煤炭能源的消耗,实现更高效的能源利用,促进环境友好,提高能源利用率。

氢能助推“双碳”目标

氢气作为一种无碳、清洁、高效的能源形式,在促进能源结构转变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从制氢到氢能应用是一条复杂的产业链。要实现氢能的发展,必须降低氢能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成本。

如前所述,能源结构调整是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重要途径:控制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可再生能源、氢能等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上游以光伏、风电、水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充足,下游可吸收可再生能源的氢能产业。这样,可再生能源和氢能的发展将成为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催化剂。但是,单一的能源结构调整不足以实现双碳目标,碳汇收入还需要增加,如发展碳捕获、固碳技术和建设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系统。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氢启未来网:xxx(署名)”,除与氢启未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 违者必究。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 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详情请点击下方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