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稿 投稿
回顾“十四五”期间我国各省氢能发展现状
作者:官方 来源:北极星电力新闻网 所属栏目:频道 发布时间:2021-05-07 14:32
[ 导读 ]氢能产业在中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今年3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氢能产业在中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今年3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公布,将氢能源和储能技术列入将来6大产业之一。各省也纷纷根据各自的实际资源禀赋,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氢能的发展路径。

到目前为止,除西藏、新疆自治区外,大陆所有省级行政区域都提到过氢能,其中北京提到氢能次数最多,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

北京

加快“三城一区”主体平台和中关村示范区主阵地——振兴未来科学城。加快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充分发挥能源龙头企业对创新的带动作用,加快氢燃料电池、储能、能源互联网等设备技术突破和成果落地。

促进形成更加紧密协调的发展模式——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联动。促进氢能产业在京津冀地区规模化协调分布。

京津冀传统产业升级赋权计划——推出一批创新资源供给清单,围绕北京在节能环保、氢能提纯、5G、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梳理技术创新优势和代表性企业资源,实现“菜单式供给”。通过新闻发布会、推介会、对接会等方式,向天津、河北发布北京高新技术供应目录,引导市场预期。

全面激发“两区”新活力——打造“产业+园区”协同开放:培育全方位对外开放新优势。打造创业投资集群,对氢能、光伏、先进储能、能源互联网实行“负面限制清单+正面鼓励清单”管理模式。

高端制造:打造绿色、智能能源产业。以智能能源为范式,以氢能为突破口,着力推进新能源技术装备产业化,打造绿色智能能源产业集群。

围绕燃料电池产业链上下游,探索电动氢能体系建设,加快先进适用储氢材料产业化。以主要示范场景的应用为主导,规划多个氢能源储存、运输、加氢站,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大规模应用。建设高端氢能装备产业园、燃料电池发动机生产基地和国际氢能示范区。构建清洁能源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促进供应链生态化扩张和增值。

全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精准实施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有效控制移动源污染。促进公共交通(通勤)、环卫、租赁、渣土和城市邮政、快递、旅游等汽车基本上完成纯电动车或氢能源电池汽车的替换。推动燃料汽车向新能源汽车更新换代。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总量将达到200万辆。优化充电交换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氢动力汽车加氢站规划建设。

推动核心区超低排放区建设。减少核心区燃料汽车数量,基本实现公共汽车、公共卫生、货运、旅游、公务用车为新能源动力,逐步禁止柴油车辆入市,建设纯电动、氢燃料电池汽车旅游专用线,鼓励用新能源汽车取代现有汽车。大力推广近零能耗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使用,探索有条件的施工现场实行全封闭管理。

“十四五”重大专项——现代工业体系建设重大专项——氢能产业示范

锚定氢气供应

在几个锚定氢能供应的省份中,大多数都提到了绿氢内容,其中山西是比较独特的。提到要充分发挥焦炉煤气制氢技术的低成本优势。

黑龙江

优先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将达到3000万千瓦,占总装机的50%以上。推进哈尔滨风景资源利用、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即齐齐哈尔、大庆可再生能源综合应用示范区建设,在佳木斯、牡丹江、鸡西、双鸭山和七台河、鹤岗等地建设以可再生能源动力基地为主,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能源。科学建设生物质热电联产、燃气调峰电站,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等储能设施。推广地热能、太阳能等非电能利用,积极稳妥推进核能供热示范,探索可再生能源制氢,推进氢能绿色利用。

吉林

培育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整合东部抽水蓄能和西部新能源,发展风电、装备、智能控制系统等产业,壮大一批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光伏产品制造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林生物质成型燃料,延伸构建集智能制造、氢能储制、智慧能源于一体的新能源产业链,推动氢、油页岩、新能源装备研发和示范应用,加快太阳能制氢产业化,大规模应用最大核供热示范工程,建设国家级新能源生产基地和绿色能源示范区。

新兴产业重点项目氢能方面包括:

华北“氢谷”:建设年产12万吨氢生产线及配套设施。

长春白城氢能走廊新能源制氢示范:建设25万千瓦自备风电场和5万千瓦自备光伏电场,年产工业气体17万吨、氢气3000吨。

内蒙古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严禁乱采滥挖、草原开采、新矿产资源开发等工业项目,已批准建设的矿山、风电、光伏等项目到期后撤销。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推进绿色产业、绿色企业、绿色园区发展,建设绿色矿山、推进绿色建筑。建议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促进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高比例利用,加强绿氢经济,推进储能大规模示范应用,建设风能、太阳能储氢产业集群。

山西

高比重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结合电网条件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利用煤矿塌陷区、盐碱地、荒山荒坡等资源开展集中光伏工程。探索土地利用清洁能源发展方式,推动分布式光伏、分布式风电与建筑、交通、农业等产业和设施协调发展。提高新能源消费和存储能力,加快“新能源+储能”试点,推进储能在可再生能源消费、分布式发电、能源互联网中的示范应用。充分发挥焦炉煤气制氢等技术的低成本优势,有序发展制氢、储氢、加工、运、输、用氢全产业链。因地制宜推进水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核能等能源发展。

氢能被纳入山西省现代能源体系建设项目。优先建设晋能控股(潞安)化工新材料 R — GAS 下游制氢、山西美锦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及氢燃料商用车零部件生产、雄韬氢能大同产业园等项目。

安徽

重点研发可控核聚变、制氢、储氢运输、小分子催化、煤炭清洁利用、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等技术。加快突破风光水储互补、先进燃料电池等技术瓶颈。推进先进燃煤发电、核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基础设施网络智能化建设。

宁夏

全产业链布局清洁能源产业。坚持园区发展、规模化发展的方向,围绕风能、光能、氢能等新能源产业,高标准建设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建设红寺堡、盐池、中宁、宁东等百万千瓦光伏基地和贺兰山、麻黄山、象山等廉价风电基地。加快发展光伏制造、风电制造和清洁能源生产性服务,推动氢能制备、储存和加油技术发展,积极培育储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到2025年,全区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千瓦。

宁夏重点能源项目——清洁能源:1400万千瓦光伏、450万千瓦风电项目、宁东太阳能电解制氢储能及应用示范项目;隆基乐业科技年产3GW单晶电池、矽盛光电4GW单晶硅棒硅片、中车株洲风机设备制造、威力传动高精度传输设备、金晶科技太阳能光伏面板、日盛高新氢能综合利用等项目实施。

海南

优化升级三大优势产业。清洁能源,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制造业,推进国际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依托昌江核电基地,推进昌江清洁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积极引进高纯铁、磁性材料等项目,培育核电产业集群。依托海南新能源发电项目,发展风电、光伏、电力储能、智能电网等相关配套产业。以炼化和化工企业工业副产物氢净化提纯制氢为初期启动资源,统筹发展氢能“制、储、运、加、用”产业,推进氢燃料电池应用,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可持续发展的氢能产业体系。建设海南能源平台和能源数据库。到2025年,清洁能源产业投资将达到800亿元。

加快清洁能源汽车推广。逐步禁止销售燃油汽车,研究制定了发展氢燃料汽车产业和配套基础设施的规划。努力实现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在公共服务、公共交通、旅游租赁车辆等领域的综合清洁能源。加快推进轻物流配送、城市卫生、网约车、旅游车辆等社会业务清洁能源使用。配套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加氢基础设施建设

在推进加氢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河南更详细,提到加注、加气、充(换)电、加氢等设施的总体布局,氢、电、油、气综合能源站的示范推广。

上海

优先做大做强节能环保产业,继续优化能源结构,推进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绿色转型,加快培育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新增长点,延伸绿色经济产业链。推广新能源汽车进入公共领域,推进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建设,倡导低碳绿色出行,加快构建适合特大城市的绿色交通体系。

天津

建设能源创新示范区。加快储能关键技术研发,推进储能在可再生能源消费、分布式发电中的示范应用。推动能源与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5G等新技术融合,积极发展综合智慧能源,推广智慧能源小镇技术,推进滨海能源互联网综合示范区建设。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制氢和加氢设施建设,扩大示范应用场景,打造氢能产业领先地位。创新能源利用模式,协调LNG冷能资源,探索冷能梯级利用应用场景,建设一批冷能梯级利用示范项目。

福建

在新能源行业:加快产氢、储氢运输、加氢站相关设备、氢燃料电池系统、电堆及其核心部件等产业化项目的引进和培育,打造东南沿海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制造高地;推动超薄HDT高效异质结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开发半片技术、叠片技术、双玻组件等光伏组件产品;发展海上风电设备,探索建设风电储充电一体化、多种能源互补协调发展的新型新能源产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沿海新能源产业创新走廊,打造集研发、制造、应用为一体的技术、标准、成果、装备出口平台。

河南

完善能源输配网络。统筹加气、充(换)电、加氢等设施布局,推进氢电、油气、综合能源站示范推广。

优化全省能源结构。加强氢能技术研发和应用,提高工业副产物氢净化水平,开展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示范,培育氢能生产、储存、生产、使用全产业链。运输和使用。

开发氢能产业

广西

构建多元化的能源安全体系。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氢能等清洁能源,深度水电建设,积极稳步发展核电,合理发展清洁煤电。推进区域城乡用电“一张网”,加快绿色智能电网建设,提高农村和偏远地区供电能力和质量。理顺油气管网体制,完善油气管网系统,实现天然气“县县通”。发展智慧能源系统,加快综合能源供应服务站建设,提高新能源消费和存储能力。推进北部湾沿海综合能源储备基地建设,提高石油、煤炭、天然气应急储备能力。加强能源监测预警,保障能源安全。

河北

建设张家口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和国家氢能产业示范城市,构建综合能源体系,加快清洁能源设施建设,推进智能安全电网建设,完善油气管网,加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大力发展光伏、风电、氢能等新能源,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强度。

辽宁

加快发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推动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向绿色转型。培育壮大氢能、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推动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能源,促进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生态+”产业。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开创全民参与的“绿色+”时代。

广东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统筹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限、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生态环境空间分区管控体系。培育壮大环保产业,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清洁生产,推进绿色改造,发展绿色建筑。推进能源革命,积极发展风电、核电、氢能等清洁能源,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智能、创新的现代能源体系。倡导简单、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开展绿色生活活动。制定并实施碳排放峰值行动计划,率先实现碳排放峰值。

贵州

大力发展基础能源和清洁高效电力,加强煤炭产业建设,扎实推进能源产业运行新机制建设,加快煤层气、页岩气、氢能、地热能等能源发展,努力建设清洁低碳、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能源产业。安全高效的能源系统。

浙江

全面提高能源安全能力。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安全高效发展核电,鼓励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分布式光伏发电,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和海上风电建设有序进行,加快发展储能,氢能发电,到2025年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超过57%,高水平建成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白鹤滩至浙特高压直流,不断优化外电输入比例和结构。推进多元化、一体化、高度灵活的电网建设,建设天然气主环网,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以民生为重点的综合能源供应服务网络。加快电能替代,提高电气化水平。探索围绕核电基地建设零碳未来城(园)。

山东

新能源新材料强省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以核电、氢能、智能电网、储能为支撑的新能源产业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前沿新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先进基础材料等产业竞争力显著提高,成为国家重要的新能源、新材料基地。优化煤炭开发布局和煤电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氢能,拓宽外电入鲁通道,稳步推进核电、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并完善油气储运网络。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优化区域关键产业链布局,加快钢铁炼制向沿海地区集聚,打造裕龙岛高端石化基地、日照-临沂先进钢铁基地,打造山东重工绿色智能制造工业城、世界铝谷、山东半岛“氢动走廊”。

云南

培育和发展氢能产业。到2025年,全省电力装机将达到1.3亿千瓦,其中绿色电源占总装机容量的86%以上。

青海

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加快海西和海南清洁能源发展,建设风光水储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健全可再生能源吸收机制。鼓励更多的本地和本地资源吸收和转化可再生能源。加快黄河上游水电站规划建设,建设千万千瓦级水电基地。推进页岩气、干热岩等非常规能源开发利用,加快共和干热岩试验开发。推进储能项目建设,加强储能工厂和抽蓄电站、阳光储能、氢气储能、电化学储能等技术创新,统筹发电侧和电网侧的储能需求,不断扩大共享储能市场交易规模,研究建立储能市场体系机制,探索储能技术标准,建设国家储能发展示范区先行。推进全社会能源利用方式转变,控制能源总量和强度,共同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和优化能源结构,构建高原地区绿色能源消费体系。实施“生态+电力+储能”行动,加大清洁电力在制造业、建筑业、居民生活中的替代力度,因地制宜开展太阳能、天然气、地热能等绿色能源采暖试点。在中华民国建立“地热城”。加快城市供热基础设施改造改造,实施热源、换热站和旧管网节能改造,提高供热用能效率。推广电动汽车使用,建设绿色节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继续推进三江源清洁供暖工程。探索氢能绿色开发利用。

陕西

打造中国重要的先进制造基地。坚持创新驱动、智能制造、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打造关中先进制造业主走廊,形成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项目,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支柱产业提质增效,布局建设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氢能、核能、铝镁新材料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建设国家重要集成电路基地、卫星应用产业集群和优势稀有金属深加工基地。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促进新业态健康发展。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等“互联网+”新模式。

甘肃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发展新能源、新能源装备、新材料等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建设国家重要的新能源和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新材料基地,发展储能装置等具有较大潜力的新兴产业,加快氢能、动力电池等产业化步伐。推进能源基地建设,利用国家机遇优化输电渠道布局,开拓省外用电市场,建设多循环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支持的输电渠道,加大新能源地面开发力度,不断提高电力输送能力,推动新能源老小场电站提质增效。提高河西清洁能源基地供应能力和现场转化效率。全面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和配套设施建设。

湖北

构建多元能源供给格局。坚持内部增长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形成多种互补能源的综合生产供应格局。实施新能源倍增行动,打造百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新增新能源装机千万千瓦以上,风电和光伏发电的大多数新装机。以咸宁核电站为重点,做好水电保护开发,支持生物质能多元化高效利用,积极推进地热能、氢能开发利用,保护核电站场址。充分发挥火电基础支撑作用,有序推进负荷中心和浩吉铁路沿线清洁高效电源建设。努力提高三峡湖北地区电能消耗比。加强与能源资源大省和能源大企业的战略合作,新增省外电力进口1000万千瓦以上,拓宽煤炭、油气资源供应渠道。建设鄂西国家级页岩气勘探开发综合示范区,推进荆州煤制气工程实施。

江苏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计划,在第三代半导体、基因技术、航空海洋开发、量子技术、氢能和储能等领域进行前瞻性布局,积极开发商业应用场景,抢占行业竞争和发展的制高点。

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实施“531”产业链渐进式培育工程,重点培育50条重点产业链,强化30条优势产业链,推动10条优质产业链快速升级。50个关键产业链包括氢燃料电池汽车。

江西

新材料产业。重点抓好柔性电子、微纳光学、氢能等新能源装备、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等细分领域,推进前沿技术和产业应用布局,加大投资力度,规划一批试点示范项目,创建一些主要的应用场景,为未来的发展培养一个新的引擎。

湖南

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把握产业技术革命大势,推进未来产业布局,积极推进量子信息、6G技术、类脑智能、氢能核能利用、合成生物、低维材料、超材料、深海深地深空等领域,抢占战略制高点。

切实提高能源供应能力。以风电在综合基地的大规模分布为重点,光伏发电集中与分散发展并重,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发电和地热能发电,稳步推进氢能发展。

新能源:推进围绕洞庭湖和湘南“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基地建设,推进岳阳氢能示范城市建设。

“十四五”重大能源工程——能源拓源工程:新能源:推进围绕洞庭湖、湘南“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基地建设,推进岳阳氢能示范城市建设。

四川

着眼前沿产业技术和新兴市场需求,重点培育人工智能、精准医疗、新材料、核技术应用、高性能机器人、高端航天装备、氢能源、燃料电池等产业。为一些新兴产业创造未来的增长引擎。

重庆

层次和综合竞争力:促进产业协调发展。支持长寿、涪陵、南川、綦江-万盛重点发展先进金属材料、化学合成材料、复合材料、电子材料、页岩气、氢能等产业,建设全市重要的新能源新材料基地。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方向:新能源、智能互联汽车。聚焦高端、智能、新能源方向,紧跟软件定义汽车、芯片制造汽车、数据开发汽车等新潮流,打造中国领先的产业生态。重点开发: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整车、车辆控制核心软件、车规级芯片、辅助(自动)驱动系统、动力电池、驱动电机。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氢启未来网:xxx(署名)”,除与氢启未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 违者必究。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 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详情请点击下方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