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稿 投稿
加快部署氢能实现绿色转型——内蒙古乌海市氢能经济发展观察
作者:官方 来源:经济参考报 所属栏目:氢能政策 发布时间:2021-09-15 11:10
[ 导读 ]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资源型城市,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背景下,依托自身能源产业优势,不断优化能源消费...

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资源型城市,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背景下,依托自身能源产业优势,不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探索氢能产业开发利用绿色转型,制定了多项鼓励氢能制取、储运、应用示范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政策,初步形成了覆盖全产业链的氢能发展模式。为乌海产业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绿色能源。

产业优势加速氢能产业布局

乌海位于内蒙古西部黄河沿岸,煤炭资源丰富。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具备扎实的煤焦化工和氯碱化工基础。其中,30多家氢相关企业生产了丰富的工业副产氢资源,具有发展氢能产业的原料优势。近年来,随着产业转型步伐的加快,乌海正在发挥自身优势,布局氢能生产、储运和应用,培育壮大氢能产业。

在乌海市海勃湾区的一个公交车站,50辆崭新的公交车整齐地停在公交车站。车身上的“氢燃料电池巴士”字样格外醒目。不远处是一个外形与集装箱相似的容器,该设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一个移动式加氢站,为氢燃料公交车供氢,车辆加氢可以在站内完成,供氢方便、充足。”采购方负责人张世卜表示,这些氢燃料公交车配备了由燃料电池发动机、钛酸锂电池系统和8个瓶组组成的储氢系统,一次加氢最大行驶里程400公里。目前处于试运营阶段,未来将继续引进50辆。

目前,乌海已有两座加氢站投入运营,为氢燃料公交车等氢能源消费终端提供保障。海南区只有一个加氢站可以达到每天1吨的加氢能力,而且这些氢气也是来自乌海当地一家能源公司。

“作为氢能供应商,在满足当地氢气需求的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拓展沿海地区市场。”乌海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红飞表示,公司正计划投资建设“5万吨氢能生产项目”, 为航空航天、医疗等行业供应氢气。

乌海市发改委副主任郑胜利表示,从全国氢能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迅速,产业链初具规模。氢能产业集群涵盖氢能装备制造、储运、应用等领域。“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工业城市,乌海目前正加大在产业布局、加氢站建设、财政补贴、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开发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郑胜利说道。

受益于产业结构优势,乌海市现有规模以上煤焦企业12家,焦炉煤气产量44亿立方米,副产氢气产量24亿立方米。除了丰富的氢资源外,工业副产氢成本从每公斤13元到15元,也让乌海在全国氢能市场上具有很强的价格优势,《乌海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多项规划措施的相继出台,进一步完善了乌海市氢能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

除了氢能产业链上中游的制造和储存,乌海正在积极推动氢能装备制造等下游产业落地。

作为一家新建企业,在乌海海易通银隆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厂区,工人们正在厂内铺设线路、安装设备,是一片施工热情的景象。“该工厂建成投产后,将具备包括氢燃料公交车在内的年产2000辆氢燃料汽车的生产能力。”公司运营管理部副部长陈皓年表示,氢燃料汽车的线下使用将有效利用当地的氢能源资源,完善和延伸乌海市氢能产业链。

乌海市氢燃料公交车的投产试运行只是乌海市氢能产业培育壮大的一个缩影,氢能在冶炼行业的应用也正在实施中,今年5月初,一条投资10.9亿元的氢基冶炼还原高纯生铁生产线在海伯湾工业园区试运行,成功生产出高纯铸铁生铁,有效扩大乌海氢能的应用场景。

乌海围绕产业优势,持续推进氢能上游产业链发展,加快氢能中下游产业链的拓展。以煤化工、氯碱化工氢能供应一体化为重点,氢净化技术和装备制造发展显着提升,氢能储运和燃料电池研发企业的引进,延伸了产业链。而加氢站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得到完善,为培育氢能应用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乌海氢能产业示范区正在逐步形成,未来将有力推动西部地区氢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绿色转型成为经济发展主题

乌海市成立于1976年,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三个直辖市,是黄河流域一个年轻的资源型城市。从最初的煤炭开采和销售,到后来的煤化工发展,再到目前氢能的绿色转型,乌海“青年”所经历的三大发展转型,体现了我国能源产业和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

近年来,内蒙古出台了多项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合作项目(第一批)中,氢能产业项目5个,总投资近65亿元。在此过程中,乌海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抓住机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氢资源优势,拓展氢能产业经济链条,推动城市绿色转型,打造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典范。

“作为传统工业城市,乌海一直在思考产业转型和城市转型。我们牢牢把握‘双碳’背景下加快发展新能源的原则要求,现正围绕这两个方向大力推进相关工作。”市委书记唐毅表示,乌海一方面要发挥好传统产业优势;另一方面,通过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实现产业升级,发挥副产氢优势,推动氢能发展,带动产业绿色转型。

乌海化工作为本土重要的化工生产企业,在布局传统化工生产的同时,开始融入氢能产业链,开展制氢及氢能相关技术研究。“公司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液氢生产技术研究,去年5月成功生产液氢,生产规模为600公斤/日。”王红飞说,这是我国第一条民用液氢生产线,母公司鸿达兴业集团还与乌海市政府签署了氢能合作协议,通过政府与政府的结合,加快氢能技术的研发。

郑胜利表示,乌海市出台了多项配套措施,大力发展液氢生产、氢能电池、引进氢能客车等整车制造产业等项目,标志着氢能产业链不断完善,有利于氢能产业的发展,订单布局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利用自身焦炉煤气制氢资源优势,乌海正积极与相关科研机构和氢能源企业建立合作机制,吸引液氢等专项示范项目入驻,推动氢能源行业技术示范稳步推进”郑胜利说道。

目前,在初步计划投资50辆氢燃料公交车和10辆通勤公交车满足城市交通和工业园区的通勤需求的基础上,乌海还计划投资10辆以氢能源为燃料的环卫工程车和20辆邮政车、物流车、出租车50辆,以鼓励氢燃料汽车在交通行业运营,同时开展氢能在交通领域的示范应用,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整合风能、光伏资源生产氢能,是乌海绿色转型的又一体现。“乌海及周边地区风能、光伏资源丰富,我们始终坚持全产业链布局,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风光储氢一体化。我们将不再从事简单的发电和销售。”唐毅说道。要严格控制火电发展,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尤其要利用好难以吸收的“弃风弃光”,为产业链提供稳定可持续的“绿色氢”。“在推动乌海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可以探索发展具有乌海特色的‘空中风电、中光伏电、地葡萄’互补的立体氢能供应体系。”

“在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减少空气污染等领域,氢能产业的带动效应在乌海逐渐显现。”郑胜利说道。未来,乌海将着力发展氢能全产业链,加快以氢为代表的清洁能源消费,扩大氢能覆盖面,打造氢能产业核心区可以发挥示范效应,更好地构建氢能产业结构,助力乌海产业发展和能源结构转型升级。

用政策“组合拳”破解氢能产业发展难关

在能源结构优化和能源消费双重控制的背景下,氢能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现阶段仍存在应用场景窄、关键设备零部件依赖进口等发展短板。为推动氢能产业发展,乌海市综合协调产业优势和政策支持,以政策“组合拳”应对潜在阻力点。

记者了解到,为有效吸纳制氢能力,乌海正在加快扩大氢能消费市场。王红飞介绍,目前乌海化工只能收集部分工业废气生产氢能,废气中的大量氢气在化工生产中耗散,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针对发展困难,乌海市有关部门对大型乘用车和矿用车的数量和能耗进行了排查,出台了专项财政补贴制度,挖掘氢能消费潜力。“乌海煤炭资源丰富,全市有煤矿重卡近7万辆,未来这些车辆将升级为氢燃料电池重卡,乌海的氢能应用空间将大大拓展。”郑胜利说道。

记者了解到,氢燃料汽车虽然具有排放清洁、续航时间长的特点,但数百万元的价格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大规模普及,高昂的建设成本使得氢的储存和加注成为可能,相关配套设施尚处于起步阶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氢能产业应用场景的拓展。

对此,陈皓年介绍,乌海海易通银隆新能源汽车公司将进驻乌海,将有效发挥产能示范效应,提升当地氢能消费终端规模化制造水平。“除了企业的积极参与,乌海市政府还采取措施,建设氢能产业园,提高氢能产业链的规模效率,降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生产成本和使用门槛。”郑胜利表示,下一步乌海将引入金融服务、市场租赁等模式,推动氢能源汽车更新换代,使氢能源消费市场实现规模效益。

目前,氢能储运过程中的技术薄弱环节是制约氢能产业发展的“拦路虎”,以加氢站设备为例,虽然相关设备的大部分零件已经国产,但使用的是加氢枪,代表的部分关键零部件仍需从国外进口。为此,乌海市重点抓好氢能关键技术研发,强化产业扶持政策,鼓励企业更多参与技术研发。

“我们将以产业发展难点为抓手,整合当前市场、政策、技术,形成多部门、多领域的合力,用‘组合箱’推动乌海氢能发展能源行业。”郑胜利表示,乌海市正在不断优化配套产业设施和配套措施,鼓励氢能源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引进优秀人才,协调科研机构和企业发挥优势,产生协同效应,更好地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支持和培育氢能生产、储运和应用环节的龙头企业,进一步提升氢能产业整体竞争力。

依托“组合拳”,乌海市充分发挥黄河流域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东西连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和阿拉善盟,贯穿宁夏回族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和银川市。通过能源优势,拓展氢能装备制造、氢燃料汽车等产业链下游,实现乌海及周边地区氢能产业链的聚集和延伸,协调乌海及周边地区氢能产业发展西部地区。

往期精选回顾:

2021年内蒙古风能太阳能制氢项目清单:光伏1.85GW、风电369.5MW、制氢6.69万吨

高端技术!内蒙古在低碳氢冶金研究上迈出一个重要步骤

内蒙古氢能产业发展征求意见稿:推进“风光氢储”多能互补和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制氢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氢启未来网:xxx(署名)”,除与氢启未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 违者必究。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 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详情请点击下方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