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是指碳排放与碳汇达之间的平衡,也称零碳排放,即一定时间内产生的碳排放总量。要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措施,使碳排放总量和吸收总量相等,实现零碳排放的目标。碳吸收总量主要通过植物吸收和人工捕捉来实现。
在去年9月22日举办的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正式的承诺“到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根据Carbon Brief统计的结果,2018年中国碳排放量达到100亿吨,居世界第一。其中,煤炭73亿吨、石油15亿吨、水泥7亿吨、天然气5亿吨。其中,煤炭碳排放在中国碳排放中所占比重最大,也是一个需要整合和调整的重点行业。
据统计,目前中国的碳排放已经达到100亿吨,但碳汇总量只有15亿吨。假设2060年中国碳排放保持在100亿吨水平,则需要85%的碳汇整合力度才能实现碳中和。
要达到碳中和的目标,要么必须减少85%的碳排放。换句话说,要想达到2060年的碳中和目标,工业排放需要在当前水平上削减85%。到2060年还有39年,碳排放量需要每年减少2-3%。
目前,在我国碳排放行业的类型中,煤炭加工占碳排放的73%,是碳排放比例最大的工业行业。其能源消耗的73%用于电力和钢铁,而化工消耗仅占8%。化工行业在原油、天然气下游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分别为49%和10%。
从国家维度来看,化工行业对碳排放总量的贡献非常有限,但中国化工行业的特点是碳排放总量有限但排放强度突出。
例如PVC,其生产工艺主要是电石法,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而电力成本占生产总成本的40%。同时原料生石灰在煅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PVC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强度非常高。再比如纯碱,同样是生石灰的原料,在煅烧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过去采用甲醇,污染很严重。在碳中和及环境保护的压力下,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将加快。然而,到2020年,天然气制甲醇的产能也不足12%,而且天然气的价格远高于煤炭。
短期内,“碳中和”将带来化工成本曲线陡峭化,这可能是化工行业再次“供给侧改革”,但随着高能耗、低效率的生产能力逐渐被淘汰,“碳中和”浪潮也将改变工业企业的投资回报结构,节能减排收益投资将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