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11月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88辆和290辆,同比分别增长7.2倍和28倍。1-11月,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35辆和948辆,同比分别下降34.4%和29.1%。业内认为,在政策和巨大市场空间推动下,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有望加速发展。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长李毅中在新京报举办的“智引未来,向新而生”超级汽车论坛上表示,近两年来氢燃料电池汽车成为热门话题和投资风口,在氢能产业链中,制氢是源头,氢气是二次能源需人工制备。制氢工艺路线已有明确界定,安全性环保性等已成共识2020年氢燃料电池产业政策密集落地,2020年9月份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五部门专门发布了《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提出建立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强调“要为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提供经济、安全的氢源保障,探索发展绿氢,有效降低车用氢成本”。10月27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版)》发布,提出2030-2035年实现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的大规模应用,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100万辆左右。11月2日,国务院正式下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提出到2035年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其中将纯电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燃料电池车称为“三纵”,布局整车技术创新链。在第六章“完善基础设施体系”中专列了第三节“有序推进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其中明确“提高氢燃料制储运经济性,因地制宜开展工业副产氢及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应用”。12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未来加速发展绿氢制取、储运和应用等氢能产业链技术装备,促进氢能燃料电池技术链、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发展。李毅中认为,可以说国内对制氢的工艺路线已有了明确的界定,近一年多来经过对制氢路径及其科学性、环保性、经济性、安全性的评价似已形成了业界的共识。李毅中表示,在氢能产业链中,制氢是源头,氢气是二次能源需人工制备;现有产业化的工艺路线有两类,即化石能源制氢和电解水制氢,电解水制氢还需大力降低电耗,提升电效率,降低成本,两条工艺路线可以概括为“灰氢不可取、蓝氢方可用、废氢可回收、绿氢是方向”。制氢是源头,需进一步攻克破解“氢源”难题氢能及利用的产业链包括制氢-储运-加注-使用等环节。李毅中认为,经多年研发攻关,我国燃料电池的制造、应用以及氢气的储运、加注取得巨大进展,正在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但对氢气来源的关注和研究还不够,在明确界定制氢工艺路线的原则下,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何破解“氢源”难题。对于如何破解“氢源”难题,李毅中提出了五点建议。第一是要有一个合理的、务实的规划,制定标准,明确方向,防止盲目。据悉,目前氢能已成为国际能源热门话题。美、德、法、日等都陆续出台了国家级的氢能规划或预案。我国相关省市、企业和机构也积极行动,近年来也纷纷出台一些方案,提出发展愿景,各有特色。但总的看,对“氢源”关注研究不够。尤其是难以形成全国整体概念。因此需相关部门组织调研编制,根据应用场景、市场需求,从能源革命的视角提出氢源阶段总量、布局、路线等指导意见及相应的标准、规范,同时要抓试点示范。第二是要抓紧加快CO2捕集、封存和利用的研发攻关和产业化。李毅中认为这是“灰氢”变“蓝氢”,由“不可取”变为“可以用”的关键,并表示在这个难题未解决以前,建议不宜新建化石能源制氢,同时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列为重大科技专项予以支持。第三是要开展工业含氢尾气中氢的回收提纯利用。李毅中介绍,废氢回收毕竟是当前较现实的途径,如炼油、乙烯、氯碱尾气中含有不同比例的氢气;他表示氢气是石油化工宝贵的资源,通过加氢精制、加氢裂化等工艺过程可提高质量和收率,可以将其进一步分离提纯得到氢气,除自用外余量外供,需协调平衡。在李毅中看来,废氢回收要投入资金技术改造,需经济可行,不能将资源量视为可回收量,也不能本末倒置。第四,李毅中提到发展氢能要置于实现2030年前CO2排量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的大目标之中。“发展氢能必须置于以上大目标中,绝不能为生产氢气而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灰氢必须变蓝氢,方向必须是‘无碳绿氢’。”李毅中解释到。最后一点,李毅中认为应予支持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发展氢能的思路。据了解,宁东明确走“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无碳绿氢”的工艺路径,提出用绿氢作原料耦合煤化工等思路。李毅中表示,五部委制定的氢能汽车试点城市方案也应将氢气制备纳入重点,国家能源局也很重视“可再生能源制氢替代化工用氢试点示范”,如将宁东列为国家示范区,可为其他地方发展提供思路。新京报记者 王琳琳编辑 李薇佳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