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稿 投稿
液氢规模化商用条件尚未成熟
作者:官方 来源:北极星氢能网 所属栏目:市场动态 发布时间:2021-12-01 17:13
[ 导读 ]中国首个氢、油、电一体化供电服务站近日在浙江省平湖市建成。该站配备了14立方米的液氢储存罐和2个高压储氢瓶,以及为氢燃料电池...

中国首个氢、油、电一体化供电服务站近日在浙江省平湖市建成。该站配备了14立方米的液氢储存罐和2个高压储氢瓶,以及为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油的3500万帕斯卡氢化机。据了解,这是我国加快发展液氢工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国民用液氢工业发展步履蹒跚。虽然氢化站相关标准明确增加了相关内容,但液态氢氢化站的大规模实施仍未实现。对此,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在碳峰值、碳中和目标的推动下,在氢和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发展迅猛,但下游汽车产销尚未实现大规模发展,汽车尤其是高纯氢气储运、充电的大众市场需求尚未形成,已经影响了液氢行业的发展进程。

产业发展远远落后于相关规范和标准设计

今年5月,国家标准委员会发布了液氢三项国家标准,即GB/T40045-2021《氢汽车用燃料液氢》、GB/T40060-2021《液氢储运技术要求》和GB/T40061-2021《液氢生产系统技术规范》。已于十一月一日生效。同时,GB50516-2010《加氢站技术规范》增加了液氢储存及应用等相关内容。这意味着我国民用领域液氢行业标准实现了零突破,为企业参与液氢生产提供了依据。然而,液氢工业在中国的发展还比较缓慢。

“今年11月,液态氢三项国家标准的实施,为液态氢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目前民用发展成果较少,整体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公布的行业规范和国家标准设计。”业内人士表示,与天然气加氢站相比,液氢储运和加氢站具有运输效率高、储运压力低、安全风险小等优点。但由于我国液氢尚处于科研和小批量试验阶段,液氢加氢站尚未成批建成。

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液氢生产能力近500吨/天,其中北美10吨/天以上的液氢生产工厂约有20家,占全球产能的85%,领先其他国家和地区。据了解,我国宏达工业等企业已开始试点民用液氢示范,但液氢产能不足1吨/天。



汽车产销规模不足液氢需求有限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10月,中国生产和销售的燃料电池汽车分别为59辆和47辆,同比分别下降23.4%和40.5%。截至今年10月,中国的燃料电池汽车数量为8305辆,与到2025年达到5万至10万辆、到2030年达到100万辆的目标相去甚远。因此,汽车对氢的储存、运输和加油的需求有限。

由于需求不足,“液氢卖给谁”成为工业发展的难题。“液氢的开发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市场问题。”张家港氢云新能源研究院院长魏伟表示,虽然液态氢的标准体系在不断完善,但需要明确的是,只有当大规模储氢、运输、充氢成为瓶颈时,液态氢才会有需求。而且只有在形成一定规模后,液态氢才能变得经济。

魏伟指出:“中国是氢气生产大国,气态氢气继续被应用于许多工业生产领域,对于气态氢气、氢燃料电池汽车和加氢站只是几个比较多的应用场景。相比之下,液态氢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路线,也是一条更加困难的技术路线,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探索。”液态氢加氢站的最大氢化能力超过2吨/天。如果没有8-10吨/天甚至更大规模的液氢厂,就无法支撑多个液氢加氢站。

前景是光明的,但时间仍在等待

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到2025年,能源领域将实现液氢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认为我国液氢产业需要继续进行技术突破和项目部署,等待产业化条件成熟。

“液氢正从实验规模走向工程规模,”魏说。需要注意的是,液氢项目建设期较长,从立项、生产到申请,至少三年。因此,随着越来越多的液态氢项目被规划,未来将会有更多的能够带动行业发展的项目。此外,虽然上游‘绿色氢’的大规模生产还不成熟,但应在液氢开发的早期阶段就建立下游储运应用系统,为未来的大规模应用提供支持。”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液氢设备的国产化率、部件和工程技术都有了一定的提高。目前,除膨胀机、液氢泵等进口部件外,氢液化装置关键部件国内产出率达85%以上,储运装置国内产出率为100%。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中科福海、国富氢能等重点发展液氢产业的企业外,国家电力投资、中国石化、三峡集团等主要能源集团也开始部署液氢产业。与此同时,外国公司也在加快在中国的布局。德国工业气体巨头林德公司去年11月在中国签署了第一个液态氢项目,成为第一个实现液态氢商业化的外国企业。去年,液化空气与宏达工业签署了氢液化合作意向书。

目前,我国主要鼓励发展氢重卡,其反应堆功率超过110千瓦,100公里耗氢量较大,整车储氢容量超过50公斤,因此需要液态氢来保证储氢密度。这意味着未来将需要液氢。特别是国家标准实施后,‘绿色氢’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液氢行业的信心不断增强,这将导致更大液氢厂的建设。”魏蔚说。

相关推荐:

南非积极推进绿色氢能产业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氢启未来网:xxx(署名)”,除与氢启未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 违者必究。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 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详情请点击下方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