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和燃料电池是不同的技术路线,但它们都是实现碳中和的主流能源解决方案,可以并排比较。谁是最终能源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评价,一个是能源利用效率,另一个是能源密度。前者决定了成本优势,后者决定了应用场景的通用性。
1.1、能源利用效率
锂电池和燃料电池都使用电能,但锂电池直接使用电能,而氢也需要通过电能转化,所以氢作为二次能源,能源利用效率肯定较低。氢燃料电池系统(左)比锂离子电池低得多,这就是马斯克DISS氢能的来源。
上述结论的前提是,未来的电力将来自太阳能和风能等绿色能源,从新能源普及的角度来看,结论并不完全相同。
1、能源一直是一个多共存的结构,如下图所示的各种曲线。
2、新能源比重从1%提高到10%需要50年的时间。绿色的石油花了45年。可再生能源在13年里仅增长了5%。
燃料电动汽车和电动汽车的综合效率是相似的,如果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话,燃料电池的综合效率甚至更高。
1.2、能量密度
在能量密度方面,锂电池和氢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相差100倍,这是氢的优势。从储能周期来看,电池的功率损耗按日计算,氢能按季度和月计算。总的来说,氢能的应用将远远超过锂电池。
当比较转换效率和能量密度时,两者的应用场景比较清晰。
2.1、新能源发展动力
氢能的发展阶段与锂电池非常相似。2017年燃料电池装机容量与2012年锂电池装机容量、2002年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994年风力发电装机容量持平。
但新能源发展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国家政策的推动。光伏是在欧洲政策的推动下逐步发展起来的,锂电池是在中国和欧盟电动汽车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到2020年,欧盟的电动汽车销量将略微超过中国,占新车销量的10%。
虽然看起来燃料电池比锂电池落后5年,但由于国内外政策的缺乏,实际差距远大于5年。国家氢能源政策主要是十城千辆。
一是试点范围较小:第一期试点城市已经出来了,基本是北京、上海、广州、河南、河北、
二是补贴力度较弱:仅170亿元,而国家对电动汽车累计补贴已达1206亿元(截至2020年5月),相差7倍。
三是时间较短:十城千辆政策为4年,平均每年补贴42.5亿元,而电动汽车政策为10年,平均每年补贴120.6亿元,相差2.8倍。
这两个发展的基础是不同的
氢电池和锂电池所需的技术和基础设施非常不同。电池行业经历了最早的玩具镍氢电池、手机三元电池、从手机到公交车、从低能量密度到高能量密度乘用车,技术开发和验证迭代不断。与此同时,电动汽车不存在能源问题。从一开始,就有一个非常发达的电网。只要铺设充电桩,就可以获得能源。
燃料电池在这两头都没有优势。没有加氢基础设施,也没有消费应用铺垫,直接是车规级。尽管巴拉德公司的燃料电池在商用叉车上已经完全可以商用,但市场很小。因此,能源基础设施和应用场景都需要追求。
在应用方面,亿华通在国内首次尝试在公交车上应用,部分应用在商用车上。(以下数据备注:日本、美国、中国数据为2019年4月数据,欧洲德国数据为2019年7月数据)
在能源方面,整个工业体系中氢含量丰富,包括工业副产氢、煤制氢、天然气制氢等,足以支持早期氢能供应。主要缺少的是加注网络。这可能会被天然气的发展所抵消。首先,商用车辆使用天然气的运行成本比柴油车辆低20% - 30%。现在大量的商用车正在转向天然气,需要建立天然气加气站。如果它是一个天然气站,搁置一些设备,用一个加氢站取代它会容易得多。
3.1、应用市场比较:车用
这是整体的碳排放量,其中交通运输占百分之十几,电力占44%。
乘用车的排放量实际上只占交通运输总量的20%,其中最大的部分实际上是商用车辆,其排放量约占77%。
为什么锂电池不适合商用车辆?以实际为例,Model 3的电池重量约为800kg, 低配版的续航里程约为450km,但实际续航里程应在400km左右。商用车最近一个主机厂推动电动商用车作为一个例子,2.5吨电池续航里程190公里,9.6为例,19t的总重量需要扣掉7t重量,以及12 t载货重量,但续航仅为190公里,如果你想实现500公里(基本门槛),至少3 t电池是必要的,这也意味着少装3t货,费用没有完全计算出来。现在每个人都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在沿途建立一个换电站。我们认为一个换电站的基础设施和一个加油站非常相似,一个企业巨头很难做到这一点。所以电池商用车基本上是不实用的。
锂电池的能量密度约为220Wh /kg。只有半固态电池和固态电池可以达到500Wh /kg。在能量密度翻倍后,纯电重卡才具有使用价值,我们在5年内看不到这种可能性。
从能源成本(充电/氢气)的角度来看,氢燃料汽车的100公里能源成本远远高于电动汽车。目前终端氢价~60元/公斤,锂电池平均900元/千瓦时。据美国能源部介绍,当氢燃料电池降到30元/公斤,锂电池降到700元/千瓦时时,它可以达到与传统燃料汽车相当的水平。很明显,锂电池只有20%的差异,而氢电池有50%的差异。
3.2、汽车市场的发展路径是不同的
新能源技术对于所有汽车主机厂来说,锂电池和氢燃料两种技术路线都非常昂贵,没有人可以继续在两个方向上投资。因此,要根据市场进行有针对性的研发。
欧洲汽车制造商20年前就开始使用氢燃料电池,梅赛德斯-奔驰(Mercedes-Benz)、福特(Ford)和日产(Nissan)正在加拿大的一家合资企业开发燃料电池。为了达到欧盟标准,德国汽车公司一直将柴油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而氢燃料加氢站站的缺乏使燃料电池的应用得以继续。当“排放门”事件发生时,欧洲的原始设备制造商存在技术差距,开始迅速转向电动汽车。大众汽车是最活跃的,因为它没有积累足够的新能源和燃料电池。梅赛德斯-奔驰也放弃了在乘用车中使用氢燃料电池的技术路线。但戴姆勒(Daimler)和沃尔沃(Volvo)正在建立一家合资企业,开发商用汽车用的氢燃料电池。
美国完全是电力国家,其整体能源网络是基于市场的。政府只补贴购车,不补贴氢能加氢站的建设,氢能很难发展。
我国的电网、发电、石油等企业都是国有企业,加上足够大的国内市场,可以支持锂电池和氢能两个方向的发展。因此国内的氢市场直到2018年李克强总理访问日本才开始启动。
坚持氢燃料路线的丰田和现代在日本和韩国的市场很小。事实上,丰田和现代都认为美国是主要市场的主机厂。所以我们认为乘用车、商用车的主流将是氢能。
4、应用市场比较:储能
从效率的角度来看
光伏发电后使用锂电池进行储能:光伏发电的效率基本为20%,再加上锂电池10%的损耗,效率为18%。
经过光伏发电(18%)——电解槽电解水制氢(80%)——氢储能——需要时再用氢燃料电池系统发电(60%),这就是储氢能源链。即16%*60%≈9.6%的效率。
从成本角度来看
目前,使用光伏或风能时,锂电池每千瓦时的成本(存储每千瓦时的成本)最好能达到4毛左右。在汽车中不再使用锂电池后,锂电池的两大用途是:一是将其变成外带人力车的电池,或者用作铁塔或路灯的储能。这种电池也是要大约200到300,基本上是两毛多每千瓦时。
为什么未来的锂电池成本超过两毛多?这些年来,锂离子电池的成本实际上降低了80%,但能量存储的成本并没有直线下降。锂电池越大,耗电量越高,成本也越高。另一方面,氢电池在更大尺寸的压缩机和更大的单个油箱上运行更经济。从长远来看,燃料电池肯定是碾压锂电池。
当然,也存在市场孵化的问题。由于美国电网的市场化,电价大约是中国的8倍,所以美国消费者有动力储存和调节能源的波峰和波谷。然而,中国不同。零售价格几毛,而商业价格超过一元。因此,我国的储能不发生在个人端。事实上,中国的储能将更多地投入发电端,中国的储能设备将更加大规模和集中化。如果你看看韩国和日本正在走的技术路线,他们在电力方面,利用火力发电厂的废热等等。
4.1、两者的投资逻辑
锂电池产量大,年销量2000万辆,产业链上每家公司的规模都足够大。因此,总公司规模大、技术强,可以形成强大的马太效应。所以锂电池产业的发展对太阳能电池板是很好的借鉴。中国最大的单晶硅公司隆基股份董事长表示了两种观点:
1. 为了押注于理论转换效率最高的技术路线,他选择了单晶硅,而单晶硅的转换效率实际上远低于多晶硅。
2. 技术不领先,产能扩张不盲目,因为所有的产能扩张+技术升级很快就会淘汰掉。
在技术路线上,未来锂电池技术的固态电池也有多个方向,短期改进也有多个技术方向,如下图所示。
黄色的三元的技术路线是高镍,如普通的NCM811,现在开始生产无钴。这两条技术线的瓶颈在280以内,下一步的突破必须是在正极材料上做4元或新三元。
红色的磷酸铁锂的理论值很低。由于其极具竞争力的成本,它适用于低端车辆的短距离。高能量密度电池价格在三到五年内下降后,磷酸铁锂才会面临竞争压力。
在扩大生产方面,电池行业将投入大量固定资产,最后一阶段表示,基本国产化设备投入1GWH需要1.5亿元,进口需要2 - 2.5亿元。每个国家现在都有一个未来三年至少150亿到200亿美元的计划。
最大的固定资产问题是这条生产线能维持多久?例如,太阳能电池板曾经是标准设备。新一代设备问世后,旧设备就过时了。汽车标准级的锂电池也是如此。如果设备不升级,成本也不会有任何优势。整个生产线将成为一个巨大的负担。特别是在10年内技术不断进步,价格不断下降的情况下,能够自行开发设备的厂家可以大大延长设备的使用时间。对工艺和材料进行改进后,就可以进行生产线的技术改造。宁德和比亚迪与上游设备工厂进行了深度合作,进行技术改造。中航锂电,包括蜂巢(蜂窝是长城汽车下面动力电池事业部独立出来的公司),有了很大的转变,公司也能玩下半场,一些上市公司输入资源和技术储备不够,可能两年或三年将被淘汰,所以要购买锂电池龙头。
燃料电池完全不同于电池逻辑。燃料电池更像是燃气供暖行业。典型的公司,比如新奥燃气。通过不断做项目,积累现金流,然后投资新项目,收购新项目来滚动。毕竟,只有3600万辆卡车,而不是2.4亿辆乘用车,很难单靠一个环节来养活这家公司。
为什么这种模式?氢有一个死亡谷,在那里整个业务链亏损,现金流保持负值,直到达到一定规模。这个过程会有多痛苦?美国能源部估计,每年需要10万辆汽车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每年才有1000多辆。因为死亡谷依赖国家补贴,而国家补贴是有针对性的,而加氢站又不能大规模建设,因此也需要有针对性的建设。因此,我们判断,氢燃料电池企业要想在未来生存下去,还必须建立加氢站,并在各地装车。如果它运行顺利,如果一个公司占有一个位置,其他公司就不太可能占有它。这意味着补贴将在未来4-10年使用。所以氢燃料电池的模式和燃气供暖公司的模式很相似。
这里举个典型例子美国氢燃料电池重卡公司Nikola,它的模式就是客户买车后不用管加氢,公司与合作伙伴修好加氢站,同时与物流公司合作(车也可以租赁),在物流公司两端的仓库设好加氢站,保证每一条线路跑下来客户算账足够经济的。这种全链条总包的角色相当于所有商业化的亏损Nikola来背负,这些烧的钱又是其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来支撑的,因此其号称是卡车届的Tesla。这个模式也非常具有美国特色,其实与国内地方政府大金额投资车企很类似,如合肥投资蔚来。
现在看,国内基本没有哪家公司能做到尼古拉这样。燃料电池主要由电堆厂驱动,主机厂仅为代工厂家,但国内燃料电池厂除技术外,其他能力较弱。尼古拉做的事情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困难,需要技术研发、整车集成、终端客户开发、加氢站维修。
4.2、上游设备的投资机会
锂电池上游材料具有较高的集中性。设备车间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占433的比例。
前端设备的浓度非常高,比如涂装机基本上占前端75%,本地化率非常高。芯涂头要达到0.3的精度,这基本上是LG能做到的。部分核心零部件仍然需要进口,但整个产业链已经本地化,可以更好的配合电池厂进行研发。这部分的更新有点慢,大约需要6年时间。
中间阶段的设备是组装机,是目前电池生产效率的主要瓶颈,也是升级最快的部分。基本上,中国所有的设备将在4年内更换。下一代的热复合堆叠技术实际上可以吊打两者,增加电池的循环寿命和能量密度,使其更高效,因此更便宜。好消息是LG的专利将于2020年2月到期,而比亚迪即将推出的刀片电池就是基于该技术。
后段是化成分容。锂电池制作完成后,其内部的化学物质需要进行一次充放电,使材料钝化。需要充、卸料设备。该设备还将检测电压一致性,并以高一致性的电池负载车辆。也有一些公司在这个领域,我就不具体说了,我们认为中端会有更好的自我研发和提升空间,不像其他两个环节会有一些瓶颈核心路线。
氢燃料电池设备可以看哪一个环节是降低成本的关键。据能源部估计,降低成本的几个领域是:空气压缩机、双极板、整体系统设计和集成、空气加湿器、低铂技术或无铂技术等。燃料电池的各个环节都比较分散,国产化程度还很低,基本上都还在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