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稿 投稿
58家氢能上市公司总营收剑指万亿元,氢能业务亏多盈少
作者:官方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所属栏目:财经报道 发布时间:2022-09-13 17:09
[ 导读 ]今年中报落幕之际,A股氢能上市公司交出了整体营收增长但仍需深耕细作的成绩单。据统计,2022年上半年58家氢能上市公司累计营业...

今年中报落幕之际,A股氢能上市公司交出了整体营收增长但仍需深耕细作的成绩单。

据统计,2022年上半年58家氢能上市公司累计营业收入约7341.9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5.57%;归母净利润约377.17亿元,较去年同期上涨17.69%。

总的来说,营收规模的增长和纯利润的冰火二重天是今年上半年国内氢能领域的真实写照。A股氢能上市公司的利润点集中在非氢行业也是不争的事实。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发布文件,促进氢能产业的发展,相关企业在技术产业化的道路上不断进步,但高成本仍然是氢能产业大规模发展的“绊脚石”。

氢能业务普遍未兑现利润

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布局了氢能赛道,58家氢能上市公司的整体营收仅在半年内就超过了7300亿元。这意味着,2022年,这些氢能上市公司的总营收将超过万亿元。9月初,油气“巨头”中石化公布氢能中长期发展战略,明确加快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远期力争领先世界。

研究发现,大多数氢能上市公司的盈利点仍集中在非氢行业。龙蟠科技、美锦能源、雪人股份、嘉化能源、宝丰能源等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与去年同比增长,但关键在于传统业务的得力。

2022年上半年,龙蟠科技营收60.1亿元,同比增长371.12%,增速排名第一。该公司传统业务是销售车用环保精细化学品和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仅此两项今年上半年营收59.72亿元,占总营收99.37%。而龙蟠科技去年正式进入氢能赛道,致力于燃料电池催化剂的研发、PEM电解水制氢设备、IV型储氢瓶材料等。

事实上,氢能业务的利润微乎其微或普遍亏损。雪人股份的氢能业务正处于导入期,主要研发燃料电池空气压缩机和氢气循环泵的关键技术,目前正处于亏损状态。公开资料显示,上半年氢能业务营收-427万元,净利润-426.6万元。

美锦能源已布局氢能产业链,上游建设氢能制储运加工产业链;中游建设膜电极-燃料电池电堆、系统-整车制造核心装备产业链;下游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六大区域发展战略。然而,美锦能源中游产业链子公司飞驰科技连续两年亏损,2021年上半年亏损约2855万元,今年上半年亏损约4249万元。

虽然美锦能源在氢能行业持续发展,但对业绩贡献不大。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上半年,美锦能源在氢能及新材料业务上营收3.08亿元,仅占营业收入的2.3%。

“各地如火如荼地出台氢能政策,产业上的‘制储运应’发展迅速,大量企业也跨界涌入氢能掘金。但目前实际从氢能中获利的公司并不多,盈利点仍集中在非氢行业。”券商机构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

被称为“氢能第一股”的亿华通连续两年亏损。今年上半年,亿华通再次亏损0.6亿元。应收账款越滚越大、存货居高不下、毛利率下滑是该企业必须面对的棘手问题。为了回笼资金“造血”,亿华通再次冲向港股上市。

当亿华通因亏损而苦恼时,京城股份因净利润飙升9倍,被称为氢能领域的“黑马”,创造21天涨停14板“神话”,股价从7元涨到28.8元,被称为氢能源“妖股”。公开资料显示,京城股份正在研发复合材料气瓶、加氢站、供氢系统等,而氢能业务在半年报中营收未见落地。

“目前,氢能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市场化销售机制,仍旧依靠政府下订单。因此,财务报表显示的亏损、应收账款高和存货高很常见。此外,许多企业融资或自主研发氢能产品仍处于早期阶段,大规模投入市场需要时间。”爱德曼氢能装备有限公司副总裁徐真曾表示。

虽然氢能赛道的潜力有待探索,但投资者仍对此感兴趣。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强调,今年上半年,氢能领域股权融资延续了去年的火爆,共融资21笔,金额15.9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了50%和137%。

康勇认为,在政策支持、公司积极参与、资本青睐等多种有益因素下,预计氢能将表现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趋势,预计将首先在交通领域实现商业化;绿色制氢、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和加氢站设备国产化将成为氢能领域的热门赛道。

高成本制约氢能业务发展

前瞻产业研究院强调,经济性是氢能产业发展中最大的挑战因素。解决氢能产业在绿氢制备、储运氢、加氢站建设、燃料电池电堆等重要环节的经济性问题,是未来氢能大规模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2022年上半年,氢能上市公司交出的成绩单证实了这一问题。制氢、加氢、储氢及应用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均存在由于业务成本高导致利润下降的问题。

丙烷脱氢是东华能源的主营业务,但2022年原料丙烷价格上涨。智研咨询强调,受俄乌冲突影响,2022年上半年大宗商品丙烷价格上涨,其中6月份价格为6025.8元/吨,同比增长35.16%。公开资料显示,由于原材料成本的上涨导致东华能源毛利润下降。

同时,深入氢能产业链的美锦能源,由于成本端优势逐渐丧失,2022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仅增长8.63%。美锦能源产氢以煤碳为原料,但上半年原料煤价格一路上涨。

美锦能源表示,虽然加强与供应商的长期合作,改善原材料采购模式,但如果国内外煤炭市场波动较大,可能影响原材料供应价格和供应链,直接影响公司业绩。

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至2021年,亿华通燃料电池材料费用成本分别占总成本的91.94%、87.77%,包括质子交换膜、催化剂、双极板等直接材料。

随着燃料电池系统制造厂商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成本下降已成为一种趋势。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22年燃料电池系统成本和燃料电池电堆成本将分别为3100元/KW、1800元/KW,下降了29.5%、30.8%。“而燃料电池系统中70%的材料已经实现国产化,质子交换膜需要材料公司加把劲。”券商机构工作人员表示。

然而,成本存在上下游传导的现象,限制了氢能的大规模应用。亿华通在半年报中指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受到关键技术成熟度、燃料电池成本等方面的制约。目前,加氢站存在建设成本高、氢气成本高、补贴支持政策落后等情况,“目前加氢站建设推广进展缓慢,大部分加氢站处于亏损状态,导致终端用户实际用氢成本较高。”

目前,许多企业增加了对产能的投入,但短期内业绩无法释放。今年6月,厚普股份宣布将投资100亿元建设厚普氢能装备产业园区,其中一期项目计划投资24亿元,其中包括300套加氢站智能装备生产基地。

“我公司之所以收购膜电极企业,是因为算了笔经济账,建立自己的生产线,不仅需要技术,还需要高投入。一条生产线从几百万到几千万不等,所以我们从实际性的角度选择收购。”一位燃料电池行业的工作人员透露。

此外,高研发投入已成为上市公司布局氢能产业的必然趋势。前瞻产业研究院强调,中国氢能市场处于发展初期,从A股市场来看,2017年至2021年,中国氢能上市公司研发支出逐步增长,2022年第一季度,氢能上市公司研发总成本约158.69亿元,今年上半年约达200.49亿元。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氢启未来网:xxx(署名)”,除与氢启未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 违者必究。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 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详情请点击下方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