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推动,氢能的地位逐渐上升。11月23日,氢能概念股继续活跃。
在氢能概念板块中,汉钟精机(29.740,0.37,1.26%)涨幅超过5%,美锦能源(13.890)0.31,2.28%)涨幅超过2%,滨化股份(8.520,-0.03,-0.35%),大洋电机(8.750,0.38,4.54%)跟涨。从年初到现在,Wind氢能指数已达到33.82%的收益率。
信息面显示,《重庆市支持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政策措施(2021-2023年)》日前出台。实际上,在“双碳”目标下,我国已有50多个地级城市出台了氢能产业规划。
根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到2050年,氢能在终端能源系统中的比重超过10%,产业链年产值达12万亿元,产业前景十分广阔。
政策有望继续加码
氢能源行业政策预期逐渐升温。从2020年开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氢能的政策,使得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框架进一步完善。今年底以来,对氢能产业的政策预期逐渐升温。八月末,中央五部委联合开展了燃料电池示范应用工作,明确了三个示范城市群和中央层面补贴的具体机制。
各地区相继出台了发展氢能与氢燃料电池产业的规划和地方补贴。根据媒体报道,在“双碳”目标下,我国氢能工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已有50多个地级城市出台了氢能产业规划。根据不完全统计,北京、河北、四川、山东、内蒙古等地出台了氢能专项产业发展政策。
氢能源产业的顶层设计呼之欲出。10月12日,发改委网站消息,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组织召开系列座谈会,围绕氢能的制备、储存、运输、加注、终端使用等全产业链深入探讨。各方一致认为,氢能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加快技术创新、完善政策体系,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大有可为的市场空间,订单加快
巨大的市场和丰富的应用场景,据中国氢能源联盟预测,到2030年,中国对氢的需求将达到3500万吨,在终端能源系统的需求占5%;到2050年需求将达到6000万吨(即2020年的292.68%),占终端能源系统的10%,产业链产值达12万亿元/年。据预测,到2050年,智研咨询预计交运和工业将成为氢气的主要应用领域。
行业参与者逐渐加大力度,氢能燃料电池项目和订单加快。受疫情和政策预期的影响,2020年行业产量增速放缓。但是随着今年政策落地,相关产业链,尤其是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订单明显增加。从十一月起,武汉、浙江、成都、山东淄博、武汉、石家庄等多个氢能客车采购新订单。
降低成本是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氢能全产业链的高成本是目前制约产业化发展的因素。今后,绿色氢气的制备、运氢、燃料电池电堆等关键领域,成本仍有下降空间。中信证券(24.110,-0.10,-0.41%)预计到2030年,绿色氢气基本上可与化石能源相当。
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亮相和推广
燃料电池示范应用在上海正式启动。上海城市群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工作将于11月11日启动,标志着我国燃料电池发展正式进入示范应用阶段,下一步京津冀城市群、广东城市群将启动具体措施。
冬季奥运会期间,氢燃料电池车可以大量使用。11月12日,丰田汽车公司交付北京冬奥组委用车2200多辆,为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提供服务。丰田旗下的第二代MIRAI氢燃料电池车已在冬奥会和冬季残奥会期间开始大量使用,其中11月15日首批140辆已经到位。
汽车厂商加大力度,氢能源汽车“上路”有望提速。在第十九届广州国际车展上,广汽、上汽、长城等主流汽车公司都宣布要大力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并且在真正意义上展示真正的氢燃料电池汽车。
往期精选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