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氢能很热,体现为“两个多”:
一方面争议颇多,尤其是氢能是否为智商税的舆论争端。近日,大众集团CEO迪斯对氢能提出批评,称氢能的主要目的是不解决世界问题。不过,5月初,宝马以实际措施支持氢能,并发布了配备氢电池技术驱动和控制系统的新车型。
另一方面,有很多企业陆续进入市场。从4月份开始,包括英国石油(bp)和沙特阿美(saudi aramco)在内的石油和天然气巨头,以及 genco 和 longe 等光伏公司,都宣布了进入氢生产领域的计划。
既然贵又难落地,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企业愿意花巨资进入市场?这是因为氢能有两个其他类型的能源无法替代的优势。
在今年的SNEC国际储能与氢能及燃料电池发展大会(上海)上,不少业内人士都表示说,要提前了解氢能,提前规划氢能的安装。
氢能的好处之一是可实现真正的零排放。
氢本身是一种非常清洁的能源,尤其是在氢能源领域。由于只有水被排放,使用氢能可以减轻温室效应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在制氢方面,虽然传统化石能源生产的“灰氢”占全球制氢总量的90%以上,但能源行业对“蓝氢”已经进行了检验由传统的能源和碳捕获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绿色氢”生产。
在中国,绿色氢是一种不能产生二氧化碳排放的氢能。但由于成本等因素,市场开发中缺乏大数据应用。但这也是中国许多能源互联网巨头攻克的领域。
氢能的好处之二是解决绿电的储存难题。
煤和石油都有各自的储能性质,既能提供能量,又能自身储存能量。但光伏和风电不是。由于风力和光伏发电缺乏储能特性,如果不能及时通过电网送出或储存在储能装置中,就会浪费掉。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下,新能源在未来能源管理体系发展中的比重将不断提高,这意味着我国除了企业外,还需要更多的领域用特高压,为了及时吸收更多的绿色能源,同时必须不断增加可靠的储能。
目前主流的储能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抽水蓄能,另一种是电化学储能。
当新能源大量插入电力系统时,这种“更持久”的特性显然更有利于能源储存,并有望扩大应用场景。氢能虽然前景光明,但毕竟是一个新兴产业,受到成本、市场、政策等诸多问题的制约,其中,成本是最关键的制约因素。
中科院周孝信院士认为,可再生能源制氢的关键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成本。据估计,只有当光伏电价低于0.3元千瓦时,光伏制氢才能与传统能源制氢竞争。此外,存储和运输成本也偏高。
解决企业成本管理问题要以技术突破为前提,在突破之前,需要进行关注中国市场和应用。
首先,明确市场在哪。
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表示,在技术上难以实现突破,目前氢气运输、储存、成本低,光伏氢气生产的地点最好在应用场所附近。
其次,扩大应用场景。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能源与环境项目主任张卫东指出,氢能经济并不等于氢能在燃料电池技术中的应用。要促进行业发展,还需要促进氢能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加强与其他技术的结合。